How Beer’s Law predict “Best Color” density

How Beer’s Law predict “Best Color” density

Beer’s Law 如何預測 “最佳色彩” 濃度

我經常説的,影像輸出控制就這兩件事:滿版與中間調。

要搞定滿版,靠的是 Beer’s Law;要搞定中間調,靠的是曲線。不管是 PSO、G7、gmi…都是一樣的。

趁著準備教材,一次把Beer’s Law講清楚。

Beer’s Law (or Beer Lambert’s Law)原本是用來計算化學溶劑濃度的工具,至於為何會用來預測印刷放墨濃度,我的原始來源是RIT Prof. Bob Chung 的一個Excel Spreadsheet,看 spreadsheet 裏的註記,把它用來預測放墨濃度看來是 Prof. Franz Sigg 的手筆,順便提一下,GCR (Gray Component Replacement) 這個詞彙也是 Franz Sigg 定下來了的。

Fig. Beer’s Law 原本是用來計算化學溶劑濃度的工具。A 為吸收率,I0 為原始光量,I 為被溶劑吸收後的光量。

Fig. Beer’s Law 溶劑吸收率示意

至於如何轉化為印刷油墨濃度的推算,Excel 裏用的公式如下:

Rnm=10^(-((((-LOG(U$12))-(-LOG(U$11)))*$T14)+(-LOG(U$11))))*1

敘述如下:

光譜反射率nm=10^(-((((-LOG(油墨光譜反射率nm))-(-LOG(紙張光譜反射率nm)))*模擬修正量)+(-LOG(紙張光譜反射率nm))))*1

用的方式跟化學的溶劑計算不太一樣,是一種 Beer’s Law 轉化的應用,不是完全一樣的套用。

Beer’s Law 是用單一波長來對化學溶劑做濃度計算,在印刷油墨的應用,因光譜儀對油墨樣本以10nm間隔,從 380nm 到 730nm 總共取了 36 個單一波長樣本,如此,就可以用 Beer’s Law 套用在這36組單一光譜資料。我們對每一個單一波長以 Beer’s Law 做劑量加減模擬,最後重組這36組資料,就可以推測出模擬的Lab值及其濃度值;當找到與目標Lab值最接近的那組光譜值,也就可以算得出應該放的油墨濃度。

實際用數據來說明一下:

取一洋紅墨及其紙張樣本光譜。

Fig. 取一洋紅墨及其紙張光譜

計算出該洋紅墨Lab值為:44.92, 71.86, -1.65, 濃度為1.488, 與Fogra39 標準洋紅 Lab 48, 74, -3 色差 De76 3.98。

Fig. 洋紅墨樣本光譜

模擬一下在 430 nm 處加1個單元劑量,原本 430 nm 處光譜反射率為 0.1834,紙張在 430nm 處的反射率為 0.7733,每一個劑量設為0.015,套入公式:

模擬反射率430nm=10^(-((((-LOG(0.1834))-(-LOG(0.7733)))*(1+0.015*1))+(-LOG(0.7733))))*1= 0.1795

模擬一下在 430 nm 處減1個單元劑量:

模擬反射率430nm=10^(-((((-LOG(0.1834))-(-LOG(0.7733)))*(1-0.015*1))+(-LOG(0.7733))))*1= 0.1874

模擬一直加到15個單元及減15個單元得到430nm處的光譜模擬值為

Fig. 加15個單元到減15個單元在430nm處的光譜模擬值

Fig. 圖表顯示+15及-15個單元在430nm處模擬值(因資訊太密集,圖示為間隔3個單元的數據)

以+3單元為例,此邏輯推演到其它380nm~730nm,得到+3的光譜模擬數據為:

Fig. 380nm~730nm,+3的光譜模擬數據

+3單元光譜模擬分布曲線為:

Fig. +3單元光譜模擬分布曲線(綠色為原始曲線,紅色為+3模擬曲線)

同樣邏輯衍生到所有的+15到-15單元,數據如下:

依此數據取得所有30條模擬光譜分布曲線。

Fig. 從+15到-15單元,取得30條模擬光譜分布曲線。(因資訊太密集,圖示為間隔3個單元的數據)

從這30條模擬光譜分布曲線可以取得30組相應的 Lab值。這30組Lab值會有一組最接近我們的標準值:48, 74, -3。

由數據顯示,當模擬減2個單元時,取得Lab為 45.47, 71.32, -2.46,與標準值差 de76 3.721,濃度為1.448。 依此運算結果,從現在的濃度1.488降到濃度1.448時,色差可以從3.98降到3.72。

Fig. 由數據顯示,當模擬減2個單元時,取得Lab為 45.47, 71.32, -2.46,與標準值差 de76 3.721,濃度為1.448。

Fig. 依運算結果,從現在的濃度1.488降到濃度1.448時,色差可以從de76 3.98降到 de76 3.72。

這個案例修正量並不大,但 Beer’s Law 的運作邏輯已足以交代清除。

再簡單整理一下,當取得一個樣本資料時,以Beer’s Law 對每一單一光譜值(380nm~730nm in 10nm intervals)做加減劑量的模擬,串聯每單一光譜的模擬光譜值即可取得其光譜分布曲線進而計算出其Lab值及濃度值(此範例模擬-15到+15共30組模擬值),在眾多的模擬Lab值中總有一個最接近我們的目標Lab,而其相應濃度就是我們應該下的濃度。

以此,我們可以用Beer’s Law來預測滿版的“最佳色彩”濃度值(Best Color)。

Tool for student -SpreadSheet

Tool for student #1-SpreadSheet

續上篇,教學工具由擷取光譜資料的Keywizard 及 建好算式的Excel Spreadsheet,這裡來談一下Spreadsheet 裏的功能頁面。

在眾多的印刷輔助工具中,不管是硬體內建功能的eXact、Techkon,或是軟體的PressSign,裡面的功能只要能取得光譜資料就都算得出來。當作為一個教學的目的,可以透過Spreadsheet 裏,應用各種算式將光譜值計算出印刷所需的相關數據如Lab、濃度、版調…等等。

Fig.-8 Excel 功能頁面,從光譜值出發,盡可能收集印刷相關應用的各種算式。第一個功能頁面為光譜形狀顯示。

這個spreadsheet的用意在於讓同學更快、更簡潔的掌握數據的意義。數據的取得由Keywizard擷取就已經帶來很大的方便,功能性數值(如Lab,濃度)的產出只要選用適當的算式即可很迅速的取得。

所有的算式都盡可能是明碼,也就是在cell裏面就看得到,而不是藏在VBA巨集或是增益集裏,讓有心了解的同學可以知道這些數值是經由怎樣運算及怎樣的流動而呈現出我們需要的數值模式。

以下簡單敘述目前已經建構好的功能頁面。

第一個功能頁面為光譜形狀顯示(Fig.-8),有時候光從這些光譜形狀就可以判斷出一些色彩問題。如同上面提到的,GCR有沒有介入icc profile,從C50MY40色塊的光譜形狀就可以判斷出來。

第二個頁面是Observer reference table,觀察者光譜反應參照表,有2度觀察者與10度觀察者的數據,同時呈現光譜形狀,這一頁僅是數據參照表,不帶計算公式。

Fig.-9 Observer reference table,觀察者光譜反應參照表,有2度觀察者與10度觀察者的數據,同時呈現光譜形狀。

第三個頁面 Light Source reference table,光源光譜參照表,先放最常用到的D50及D65兩種光源,同時呈現光譜形狀,這一頁一樣僅是數據參照表,不帶計算公式。

Fig.-10  Light Source reference table,光源光譜參照表,先放最常用到的D50及D65光源,同時呈現光譜形狀。

第四個頁面為 Lab 計算頁面,Lab 計算牽涉到很多算式,一路由樣本光譜值乘積觀察者視角光譜反應及光源光譜到XYZ再到 Lab,所有的計算在 cell 裡面都會顯示出來。圖示Fig.-11顯示 cell F2 裏X值的計算來自樣本光譜乘積2度觀察者 ‘x’ 反應及D50光源。

cell F2 內容:

=SUMPRODUCT(B2:B37,IF(D2="2 degree",Observer!B7:B42,Observer!E7:E42),IF(E2="D50",Light!B7:B42,Light!C7:C42)/SUMPRODUCT(IF(D2="2 degree",Observer!C7:C42,Observer!F7:F42),IF(E2="D50",Light!B7:B42,Light!C7:C42)))

其中 B2:B37 為樣本光譜值,Observer!B7:B42 為2度視角 ‘x’ 反應值,Observer!E7:E42 為10度視角 x 反應值,Light!B7:B42 為D50光源光譜值,Light!C7:C42 為D65光源光譜值。2度/10度視角及D50/D65可在 cell D2 及 cell E2 做切換。這裡的Excel算式可以很容易用 ChatGPT轉成 php, java, Python 等其他程式語言,在別種語言裏繼續開發。

從這個頁面,要傳達給同學一個重要的概念,色彩管理的基礎是光譜,不是Lab,同一個樣本顏色,在這個頁面裡經由兩種視角度(2度/10度)及兩種光源(D50/D65)的切換可以得到4個不同結果的Lab,也就是說,當我們處理一個Lab值的時候,還要多問一下是哪個視角及哪個光源,才能正確的將這個顏色處理到位。

整個Lab計算牽涉到相當多的算式,每個算式都會在cell裡面呈現出來。

Fig.-11 Lab 計算,圖示顯示 cell F2 裏X值的計算來自樣本光譜乘積2度觀察者 ‘x’ 反應及D50光源。

Fig.-12 Lab 計算頁面,同一個樣本顏色,在這個頁面裡經由兩種視角度(2度/10度)及兩種光源(D50/D65)的切換(由cell D2 & cell E2做切換)可以得到4個不同結果的Lab。

再下來是 ΔE 功能頁面,裡面先放ΔEab 及ΔE2000兩種色差功能。ΔEab相對單純,一個算式就可以交代清楚。ΔE2000 要複雜很多,其中牽涉到a值調整、Chrome調整、Hue 調整、權重、接近紫色的RT(Rotation Term)調整…多達22個算式才能把色差算出來。

Fig.-13 ΔEab相對單純,一個算式就可以交代清楚。

Fig.-14 ΔE2000 要多達22個算式才能把色差算出來。

第六個功能頁面是濃度計算,參照表及計算方式同時都在裡面。參照表先放 Status T 及 Status M兩種 Reference Table,主要是用來比對兩種”濃度濾片”帶出來濃度計算的影響。

以圖例(Fig.-15)簡單說明一下,一個Magenta 滿版色樣本,套用綠色濾片做濃度計算,Status T 綠色濾片峰值在530nm,過濾總量為524%,Status M 綠色濾片峰值在540nm,過濾總量為446%。乘積出 Status T 濃度為1.335,Status M 濃度為1.472。

Fig.-15 濃度計算,一個Magenta 滿版色樣本,套用綠色濾片做濃度計算, Status T 濃度為1.335,Status M 濃度為1.472。

第七個功能頁面是版調(Tone Value)計算,版調計算需要紙張濃度,滿版濃度及平網(Tint)濃度共同計算。這裡的濃度計算是用status T濾片。

可以多提一點的是只要觀察470nm及620nm的光譜值差異就可以判斷需要用RGB的哪一個濾片來做濃度計算。

濾片的判斷公式如下:

=IF(E3>3, "C", IF(AND(E3<=3, E3>0.5), "K", IF(AND(E3<=0.5, E3>0.18), "M", IF(E3<=0.18, "Y", ""))))

說明:當E3(470nm反射率/620nm反射率)大於3則用紅色濾片來計算C濃度,E3 小於 3且大於0.5則用Visual 濾片來計算K濃度,E3 小於 0.5且大於0.18則用綠色濾片來計算M濃度,E3 小於 0.18則用藍色濾片來計算Y濃度。

Fig.-16 版調計算。版調計算需要紙張濃度,滿版濃度及平網(Tint)濃度共同計算。

以上,先準備這些算式來處理印刷數據上的需求,之後陸續會將SCTV、SCCA、TR015、Curve Plus、Beer’s Law 、Grayfinder…等算式帶入Excel 裏,期盼一個單一Excel檔就能處理大部分印刷所需的數據。

Tool for student No.1 – KeyWizard

Tool for student #1 – KeyWizard

教學工具

下學期好像會去學校接一個課程,程序還沒跑完,會不會去還不一定,不過還是先預備一個簡單的工具 → KeyWizard (alike)。

在廠裡,工具的對象是操作人員,工具的目的是幫助他們用最精簡的程序完成一個目標。在學校,工具的目的在於方便學生理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舉個例子,當操作人員在量一個Cyan100的色塊時,他的目的是要知道要加(或減)多少墨才能接近規範所設定的色彩值(這裡要補一個教育目標,加減墨是為了要接近某一個規定的色彩值而不是為了維持某一個濃度值),市面上的硬體(如Techkon,eXact)及軟體(如PressSign)工具已經有提供這樣的能力,在廠裡的訓練是讓他們熟悉這些工具的操作。在學校, 學生不可能自備這些工具,學校也不一定能提供這些工具,但這一個重要的事件或現象是可以在一個Excel裡面操作出來的。

於是,光就這一個事件,給學生的工具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從量測工具取得光譜值直接進到Excel,再來就是在Excel裡建立好各種需要的計算公式。這樣的架構,讓學生專注在數據本身的意義。

使用的場景設定是,當學生由儀器量取樣本色塊時,數據會直接進到Excel,在Excel裏,調用相應的計算公式後就這能取得一個相對情境裏有意義的數值,這個數值,一個是可以知道目前的色彩品質狀況,一個是取得操作指令來改善目前的狀況。

就第一個重點,由儀器取得數據直接進入Excel。

相對於目前的操作方法,必須經過一些存檔、開檔、copy、paste 的動作,數據才能進到Excel。這個工具純粹就是節省時間、節省步驟,讓學生的精力專注在數據的本身。

這樣的工具以前有一個叫 Keywizard,是  GretagMacbeth  還未被併入 Xrite 前的產品,可以將儀器的量測數值直接拉到文書處理器或Excel 裏,但Win10 後就跑不來了。


Fig. GretagMacbeth Keywizard,可以將儀器的量測數值直接拉到文書處理器或Excel 裏。

因此我做了一個類似Keywizard的工具,目前很單純就是拉Lab或是光譜數值。數據來源目前可支援eXact、Techkon、i1Pro 1/2/3及CR30。

Fig. 類 KeyWizard工具,目前很單純就是拉Lab或是光譜數值,圖例為CR30的數據擷取工具。

Fig. KeyWizard 影片演示 https://youtu.be/14RvZwROOFg?si=PLn9MuxTKRXQSFwV

示範一個 Keywizard 的應用場景,在我分析某一個印機導具時,Gray(C50MY40)跟K50靠眼睛是分辨不出來的,即使用了儀器,Lab數據也很難辨別出這兩個的差異,但如果去看他的光譜形狀,那個差異是非常明顯的,之前要把光譜數據拉到Excel裡面去看光譜形狀是有點麻煩,現在用Keywizard 就方便多了。

Fig. Gray 與 K50 的分辨,Lab數據也很難辨別出這兩個的差異,但如果去看他的光譜曲線,那個差異是非常明顯的。


Fig. Gray(C50MY40) 及 K50 的光譜形狀,差異非常明顯。

就因為Keywizard 的方便性,多看了不同印刷廠的灰色塊樣本,也發現了明顯的不同,這時候拿出電子放大鏡觀察一下網點,事情就很清楚了。

第一家印刷廠的灰其實有很多K的介入,這是一種GCR的正常應用:在某部分的灰色組成,用更多的K來取代CMY。

GCR的好處是灰的控制能更加穩定,也順便省一點油墨的成本;缺點是,當感覺到顏色異常,師父的現場補救邏輯必須重新建立,畢竟CMYK的網點狀況跟之前是不一樣的。不過對於一個能將廠裏的狀態維持在標準化的狀態下,這個問題就不會太大。

Fig. 同樣是灰色塊,但兩家廠的光譜形狀還是明顯不同。左邊是GCR介入的灰色塊,右邊(Gray2)是GCR沒有介入的灰色塊。

Fig. 同一個膚色位置,左邊為有GCR介入,右邊沒有GCR介入,當要做色彩調整時,操作邏輯會不一樣。

以上,重點是Keywizard可以更方便的將儀器數據帶到Excel裡。工具越方便,就有可能做更多的數據嘗試,才有更多的可能來發展各種數學應用的可行性。

MVP on gray management

MVP on gray management

灰平衡工具最小可行性方案

灰平衡操作對於影像輸出工作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而且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傳統上,或是正規的做法,必須量測300格色塊的 p2p 導具,再經由 Curve 軟體去推算出灰平衡的組合。

這樣的做法沒有問題,不管是灰的概念(∆ch)或者是調子的概念(∆L)都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但要操作300個數據,至少要 i1這樣的儀器,還必須加上一個1400美金的Curve軟體。其中的教育訓練又是另一個門檻。

對很多小的單位,要追求G7的效果,在儀器成本、軟體成本及教育訓練成本都是門檻。

這一次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要求來自一碳粉標籤機的經銷商,碳粉機是穩定度相對不足的機種,碳粉著墨容易隨著溫濕度而變化,轉印滾筒的狀態也有很多變數。

經銷商有試過 i1Publisher 套件 以 icc 方式來處理,但看來問題並沒有解決。icc 可以處理色彩問題,但並不能解決機器不穩定的問題。

操作icc還是有它一定的技術門檻。從線性設定、icc設定參數、driver 設定參數、流程中軟硬體的設定與配合…還是需要相當的技術認知。

再加上上面提到icc並不能處理機器不穩定的問題,若每次機器脫離規範就用icc處理一次,太過消耗時間與材料,再如上述所說,技術門檻的負荷不低。

我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測試一個基礎邏輯,看能不能符合他們的需求。

這個基礎邏輯是:不管怎麼印,C50MY40 這個灰平衡色塊都必須符合某一個數據規定。

目前暫定的數據規定是:L 值定在 58,a,b 值爲紙白 a,b 值的一半。寬容值為 亮度差(∆L) 小於2,灰差(∆ch) 小於2。

工作程序包含紙白測量只需要做三個單點測量。

須做兩次輸出(也有可能只需要一次輸出,看機器狀況而定),對數位機來講,沒有製版程序,兩次輸出加上數值修改,10分鐘左右就可以做完一個程序。

量測設備採市面最便宜的光譜儀;由於灰色目標是一個相對的計算,絕對精度也就沒那麼高的要求。

以上架構在成本及技術要求已經是最低的了。

作業程序:輸出導具(只需一個灰色塊)

  1. 量測紙張,取得目標a,b值。

  2. 量測灰色塊,依數據推算出第一次CMY修正值。

  3. 執行 CMY 修正值後做第二次輸出。(目前先直接修圖,以後看有沒有辦法將修正值直接apply到機器裡面)

  4. 量測二次輸出的灰色塊,取得第二次CMY修正值。

  5. 執行二次 CMY 修正值後,再次輸出,作為驗證(verify)之用。

  6. 量測灰色塊,取得最後驗證數據。

以上,十多分鐘可以做完一次校正及驗證的程序。此時機器已經進入目標狀態,之後的修正作業可能一次修正就能到位,也就10分鐘之內的事情。

Fig. 作業模型從 icc (1617格)到 p2p(300格)到兩次灰修正。建置門檻及技術門檻大量的降低,其結果能符合需求嗎?

Fig. 整個程序含兩次修正輸出及一次驗證輸出。量測部分含紙張測量及驗證測量總共只要4個單點測量。整個操作大概10分鐘左右。教育訓練估計不超過一個小時就能上手。裡面的原理當然可以講上半天,就看學員沒有興趣。

Fig. 數據擷取介面,由Autoit 及CR30 sdk 組成。

Fig. 灰平衡修正邏輯,由PHP計算後以網頁呈現。

Fig. 修圖工具,輸入CMYK 50%處修正值,由autoit 呼叫 ghostscript 依修正值對pdf做曲線修正。

看結果:

Fig. 視覺端,右邊為原始狀態,左邊為灰色塊到位狀態。

Fig. 數據端,原始狀態∆L=5.21,∆ch=5.54,第一次CMY修正值為42.6、32.4、41。第二次CMY修正值為42.1、34.5、37.4。驗證結果∆L=-1.05,∆ch=1.46,進入目標範圍。

以上,最小可行性方案看來是可行的,是可以有效解決問題的。這樣的結果,這樣子的操作程序,客戶是否能夠接受?先放出一陣子,過段時間再來做檢討。

這是一個先導的最小可行性方案,如果可以被接受,後續要加入的項目清單如下:

  1. 這次K50未提及,K50的技術含量不高,隨時都可以介入,不是太大問題。

  2. 這次原稿設定是CMYK模式,後續須加入RGB模式。

  3. 這次修圖是調用ghostscript修正pdf檔, jpg,tif 等像素檔會用imagemagick 或 Python CV 做圖像曲線修正。

  4. 一般輸出driver端不會有CMYK 滿版濃度控制點,在找到適當的切入點後會用Beer’s Law做CMYK滿版濃度控制。

  5. 如果輸出driver可以找到CMYK的中間調控制,就不再進行修圖,直接將修正值導入到driver。

  6. 將樣整個程序更自動化更精簡化,操作介面持續改善。

  7. 數據將會不斷的進入雲端,將來雲端有可能主動介入客戶端的設備修正。

先丟出MVP,看看之後有什麼發展。

關於灰平衡的兩次逼近修正,我再驗證了其他三個不同的印刷形式,數據如下。

Fig. 小型噴墨印表機二次灰平衡修正數據,原始狀態∆L=-0.22,∆ch=7.79,二次灰平衡修正後,∆L=1.37,∆ch=1.33,有進入目標範圍。

Fig. 打樣用碳粉機二次灰平衡修正數據,原始狀態∆L=-1.11,∆ch=6.48,二次灰平衡修正後,∆L=-0.45,∆ch=1.28,有進入目標範圍。

Fig. 大型噴墨機二次灰平衡修正數據,原始狀態∆L=0.3,∆ch=4.93,二次灰平衡修正後,∆L=-0.12,∆ch=1.22,有進入目標範圍。

綜合以上4個輸出設備,以兩階段灰色逼近修正,均能取得預計的效果。

這是一個快速維持C50MY40這個色塊視覺一致的工作方法,光把這個灰色塊維持一致是不是就能滿足客戶的需求?這個就有待時間來證實了。

以下圖示左邊為符合G7的平版印刷品,右邊為C50MY40灰平衡單點校正的碳粉機輸出,給各位做視覺的參考。

Fig. 左邊為符合G7的平版印刷品,右邊為C50MY40灰平衡單點校正的碳粉機輸出。

G7 記事

G7 記事

G7 續證,過程記錄一下。

Fig G7 續證

到現場時版還沒上,想說先量個版,一看是環保版,印紋太淺量不出來,那就先上機吧!反正都要CTP修版,到時候在這基礎加加減減就是。

另外了解到橡皮布換了大概4天左右,狀態應該可以,機器旁邊溫度22.5攝氏度,濕度68%。

Fig. 環保版,印紋太淺量不出版調。

Fig. G7 testform

第一個程序是設定濃度,經由Beer’s Law 及六角圖很快把濃度設定下來,Best de 數值很低,代表墨的色度很好,操作寬容度大,紙張數值也不錯, de00 1.3。

Fig. Beer’s Law CMYK 濃度預測

Fig. 六角圖RGB 預測

Fig. 經由Beers’s Law 及六角圖很快把濃度設定下來,Best de 數值很低,代表墨的色度很好,操作寬容度大,紙張數值也不錯, de00 1.3。

濃度定好後,再來就是調整曲線,且先不管灰平衡,TV 值與預期差太多了,YM的TV不足處都超過10,我的灰平衡邏輯修不到這麼大的量,接下來可以有兩個選擇:

  1. 現有的灰平衡邏輯修兩次應該也修得到。

  2. 直接補償TVI。

基於紙的色度不錯,CMYK墨的色度也不錯,在這樣的基礎下,把TVI 控制到位,灰不會差到那裏,於是,這一次CTP修正決定先追TVI,灰平衡部分由機上再去追。

Fig. TVI 差異狀況,與預期差很多。

Fig 滿版到位狀態,TVI差距相當大。

Fig. TVI 差距過大,灰平衡邏輯修不到這麼大的量。

告知印前依TVI差異值修正,CTP 前後設定如下:

Fig. CTP 工作版原始狀態。

Fig. TV 修正後狀態,修正後反而接近線性。

印前在修正時並未完全按差值修正,還是會考慮到曲線分佈的平滑狀態。

Fig. CTP 修正後取樣,看來修正策略奏效,在機上做些濃度調整後取得87.5分,雖然有些TV還沒到位,但灰平衡到位比較重要。

Fig. 修正後TVI,雖然還有一些地方沒有到位,與修正前比較,正常多了。

再下來是執行CT50(P2P 第四、第五行)工具,看能不能通過 Grayscale 規格。

Fig. CT50 數據 已經可以通過Grsyscale規範。

CT50通過後,以CT125(P2P 第1~5行)做最後確認,看是否能通過 Targeted 規範。

Fig. CT125工具 Grayscale 部分,數據有過。

Fig. CT125工具 SID 部分,數據有過。

至此,Grayscale 與 SID 數據都能通過的狀況下,此印樣已能符合G7 Targeted 規範。

最後把 TVI  的狀態也來檢視一下,

以此次資料為例,CMK 版調分佈的R2 都有在0.95 以上,表示機器狀況不錯,唯 Y 的R2值只有0.856,Y 座是有點問題。

Fig. CT125工具 TVI部分,這部分並未列入G7 檢核範圍,這部分是我用來檢核機器狀態重要的數據,以此次資料為例,CMK 版調網點分佈的R2 都有在0.95 以上,表示機器狀況不錯,唯 Y 的R2值只有0.856,Y 座是有點問題。

把這次G7續證的作業總結一下:

  1. 版調沒有從線性版開始,直接執行工作曲線。

  2. 執行CT25,以Beer’s Law 及六角圖設定下墨濃度。

  3. TV 值與預期差異頗大,基於紙張與油墨的品質都還不錯的狀態下,決定以追TVI 的方式來修正CTP 曲線。

  4. 還是執行CT25,調整下墨量,爭取SID色彩數據與3點灰平衡數據到位。

  5. 執行CT50,驗證 Grayscale 數據到位。

  6. 執行CT125,驗證 Targeted 到位。

  7. 由CT125檢測CMYK TV數據,了解一下機器狀態。

檢討

  1. 沒事先交代出線性版,在依據不明的狀況下執行工作版,使得版調的修正量頗大。從CTP最後的修正數字來看,線性版的修正量會更少,最終取得的數值應該會更好。

  2. 還好紙張、油墨數值不錯,操作空間大,機器的狀態都還可以(除Y座),能夠在一次TV修正即可把數值帶到位。在印刷系統狀態良好的情況下,TV到位可以相當於灰平衡到位。

  3. 來談一下工作版曲線。廠裡有多部機器,也不知道這個曲線是給哪一部機器用的,或是這部機器哪一個時間點的補償。以第一次CT25取出來的數值,TV 的差值有點大,領機也好像沒有sense 到問題,也不曉得在這個狀態下工作多久了。業界的領機這樣現象還蠻多的;靠感覺操作,沒有數值的sense。

  4. 之前一直提到的問題,一個廠,需要有一個人來對數值負責,我且稱他為系統人員,找不到這個角色,廠裡的狀態真的沒辦法掌握。

以上,交代一次工作紀錄。

Tricky fixing on stuck inkjet

Tricky fixing on stuck inkjet.

死馬當活馬醫!?

Fig 噴頭又堵了,這次堵住了LK

原紙打樣系統,平均每年要換一次噴頭,這一顆用半年左右就堵住了,現在一顆6萬多塊,有點吃不消。

印前問我能不能在RIP把LK鎖起來然後繼續使用?

我的想法是有這個可能,可以用K來涵蓋LK,原則上L(Light)系列可以用主色(CMYK)去涵蓋,反過來就不行,但還是要看RIP有沒有L系列的控制項。

還有icc profile要做墨色的重新分配,這個重新分配基本上就是GCR,原則是增加CMY的分配,同時也減少K的分配。

這次的RIP 是 EFI Fiery,可以找到L系的控制項,

Fig-2  EFI RIP L系列控制項,將黑色拉到最低,減少LK的介入。

Fig. LK 拉低之後,TAC(總墨量)導具淺色部分由於沒有LK的壓制,呈現偏紅。

Fig. 完成線性,可以看出K頻道在淺色部分沒有階調,之後會由icc 的方式用CMY來補足K的淺色階調。

Fig 做icc 時,黑色控件做了不同分配,主要做兩個地方:降低黑色生成量及降低黑色寬度。

Fig. EFI 黑色控件內定值。

Fig. 最終的結果視覺上沒有問題。Verifier K 及 CMY 的階調都很平順。

Fig. 數值上的結果也挺好的,97.5分。

Fig. TVI 數值, K25少了一點。

Fig. 灰平衡沒有問題,這裡才是最重要的。

Fig. G7 Grayscale Verifier 可通過。階調值與灰差都沒問題。

Fig. Grayscale Verifier 黑色階調 K30 與 K60,主要都是CMY組成,K墨點在K60介入多一點,但整體階調沒有色偏的問題。

噴墨設備帶入L系列主要是避免純色墨點太早介入淺色部位形成噪點現象,用L系列介入可以讓淺色階調變化更加平順。這一次LK堵住了,索性關閉

LK,淺色的黑色階調在做icc時用CMY去補,只要icc夠好,不會有黑色階調偏色的問題,這一點可以由Grayscale Verifier 的數據證實黑色階調沒有色偏的問題。

原本不能使用的系統透過一些想法讓它繼續使用,省了一筆花費當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用足夠的知識去駕馭設備,而不是被設備限制,不管是硬體的還是軟體的。

最後提一下,icc 不是只用來做數位打樣,在印刷的製程中,icc 可以透過油墨的分配來達成節墨的目的…順便處理一下背印的問題。

這次又衍生出icc的另外一種用法。

New Tool – – CRI

New Tool – – CRI

新工具 CRI

這一次 Taigax 印刷展收到幾個題目,其中一個是CRI,這個題目會被提出來大致是來自這兩個現況:

1. 之前在收CRI用的是i1Share這個軟體,但這個軟體已停止開發,最主要是不支援i1Pro3,i1Pro2 也已停產,i1系列是收不到 CRI 了。

2. 市場上 BabelColor 的 CT&A 可以收CRI,但BabelColor今年初就不再販售,技術支援到這2024年底就會完全結束。

很早前就想寫CRI工具,曾經試過要照Wikipedia 10 個步驟,處理不下來就先擱著,倒是SSI(Spectral Similarity Index)先寫出來了。

就我的認知,要評估光源,跟標準光源比對其光譜分佈相似度會是最簡單明白的比法。SSI 完全是這個概念;再來,計算方法已經發佈 R 語言 Open Source,所以SSI 就先寫出來了。光源評估直接用 SSI 會是很好的替代方案。

Fig.CRI 比對8個樣參考樣本在標準光源與測試光源之間的差異而取得的指數。

Fig. SSI 比對標準光源與測試光源之間的光譜分佈相似度而取得的指數。

不過在業界裡,CRI 還是大部分人的認知,談到需求方案,還是要CRI,雖然我認為SSI是個更進步、更清楚的概念。

所以CRI 這個工具還是得做。

CRI 之前做不出來,但現在有 ChatGPT,推給我Python colour 函式庫,事情就輕鬆多了。

工具程式的架構如下:

  1. 由 i1 sdk 取得x,y,Y及光譜資料,這次走 C sharp,能有個小小的介面。

  2. 光譜資訊丟到雲端由php接手,由x,y,Y 計算出CCT 及 Lux。

  3. php呼叫Python將光譜資料計算出 CRI。

  4. 由php 顯示CCT(相對色溫)、Lux(照度)及CRI(演色指數)

  5. php 將 CRI,CCT及Lux 寫入資料庫

Fig.  i1 sdk C sharp 工作介面。

Fig. Python colour 函式庫,導入光譜值即可計算CRI。

基本程式邏輯算是完成,其他就按需求做操作項目的安排,比如說ISO 3664 需做9個位置的亮度平均度評估,程式再來做相應的安排。

Fig. ISO 3664 需做9個位置的亮度平均度評估。

Fig. 同一光源,SSI為85,CRI為96。

Press Manipulate

Press Manipulate

印件處理

以數據的觀點分析一下師傅在處理印件的過程。

這是一件模造紙印刷,沒有要講究精確的規格,最後的允收結果是由師父自行判斷。我用數據的方式把師父的操作過程記錄下來,試著以這些數據來分析、或,推演師傅的操作想法。

首先,這是廠裏唯一的一部機器,薄紙、厚紙都會處理到,一般是設定在120gsm ~150 gsm銅版紙的狀態,轉換到較薄的模造紙,勢必會有一些狀況。

先看一下右邊第一張的啟始狀態:

Fig. 啟始狀態,很明顯滿版及中間調都嚴重不足,TV50 以Fogra 47 為基準:CMY=70、K=72。

很明顯滿版及中間調都嚴重不足,估計就是厚紙切到薄紙時機器還沒設定,導致印壓不足,致使滿版濃度與中間調皆不足。

師傅的反應自然是加墨,第二階段的數據反應如下:

Fig. 加墨後TV也跟著上來,但還是不夠。

加墨後TV也跟著上來,但看來還是不夠,繼續第三階段作業。

Fig. 第三階段作業同時加墨加壓,壓力數值(橡皮滾筒與壓力滾筒間)由0.16升到0.2,CMY TV 來到相對正常的狀態。

第三階段作業同時加墨加壓,壓力數值(橡皮滾筒與壓力滾筒間)由0.16升到0.2,CMY TV 來到相對正常的狀態,K 的TV仍然不足很多,不過看來師傅不急著處理K的問題,也許這個印件K不太重要,也許是K處理起來相對單純,最後處理一下就行了。

師傅繼續第四階段的操作,看著濃度還是不夠,這次就只加墨,沒有加壓,結果如下:

Fig. 這個結果是師傅認為可以交件的狀態。

這個結果是師傅認為可以交件的狀態,要跟Fogra47比起來,滿版部分(SID)還是差了一些,不過CMY的中間調(TV)是可以的,即使K的 TV 還是不足很多,如同上述,師傅確實認為K在這裏沒那麼重要,這樣子可以了。

再加一個第四階段的灰平衡數據,C50MY40的亮度差、灰差勉強在G7容差邊緣(3.0),我的灰平衡工具認為C要再降1.6%,M要降1.6%,Y要降4%結果會更好,不過師傅認為這是一個可以交貨的狀態了,沒有進一步處理。

Fig. 灰平衡數據

Fig. 灰平衡工作指令。

以上,從師傅的操作程序及數據收集的結果,我們試著來了解一些狀況。

照理論,銅版紙、模造紙應該有其各別的CTP曲線,但很多厰就是一條曲線跑到底,之間的差異,就由師父的手法自行去彌補,這裡就是個例子。

以這個例子,把銅版紙的設定用在模造紙上面,除了滿版色度與TV I的目標值不一樣之外,紙張的厚度也會影響到印壓而導致滿版與TV會有不同的結果,師傅的程序就是加壓加墨,讓滿版及TV回到該有的位置,最後的結果看得出來TV有回來,但滿版還是差了一些。

這也是一個典型的處理印件的例子,對大部分的印件,中間調的處理要重於滿版的處理。在這一次印刷條件不是很好的狀況下,師傅的思路是把中間調做到位就當作是可交差了,這無可厚非,就視覺上是交代得過去的。

在壓力還沒上來之前,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明顯的濃度不夠,在第二到第三階段同時加壓加墨,M墨TV增加了6.43,Y墨TV增加了5.27,這是一個同時加壓加墨帶出來很大的改變。可以從這裡看出,印機在較積極的操作下,TV是可以達6個百分比以上的差異。第四階段就只是加墨,加到視覺認可為止。

從M座較規律性的變化來比較滿版濃度與TV操作之間的關係;M座在第二到第三階段濃度增加了0.17、TV增加了6.43,在第三跟第四階段濃度增加了0.26 、TV增加的5.25;加壓帶出來的TV增加効應要比只加濃度大了1.5倍。

回到我的一整個系列經常談到的, TV(中間調)的變數要比滿版濃度的變數多很多,而TV的操作也比滿版濃度重要。這裡試著透過數據要來找到能夠應變TV變數的工作規則,希望透過更多類似數據的收集,能夠歸結出讓數據來驅動印機操作的指令規則,讓往後的操作更加的規格化,而不只是依賴在師傅的想法與手法。

Fig. CMYK 4 個階段的濃度變化。

Fig. CMYK 4個階段的TV變化。

Press check – Monthly report

印機報告 / 月檢測

我手邊幾個廠,各自有其習慣的方式來維持其印刷品質,有的每個印件都要看CT10,有的偶爾看一下CT23/25,有的每個月看一次CT88,P2P大都一年才看一次(考試的時候),當然也有出了問題才在找要看哪裡的。

這次是一個一個月檢測一次的廠,我們就來看看從這個測試樣張中能得到多少訊息?

基本訊息如:油墨的色彩品質好不好?濃度的控制、網點擴張的狀況、灰平衡控制…,再進一步可以知道整個版面的控墨均衡度,如左邊與右邊的差異、上面與下面的差異…這個差異包括濃度控墨的差異、網點擴張的差異…進而要去推演機器的健康狀況如壓力設定、橡皮布耗損…等等問題。

從數據跡象去了解生產狀態,進而以數據去管理生產狀態是我一直在做的工作,我也不斷的在撰寫工具,希望讓這個工作目標能夠以更快速的方式與門檻更低方式來達成。

這個廠的月檢測樣張大約是這樣設計概念:上半部主要是各種規範的測試元件,如G7的Targeted verifier (CT28x2)、Fogra PSO 的階調元件(TV ramp,CT88)、C9 與 gmi 評分元件(CT23/25),及一些經常看到的測試圖像。

下半部則是廠裏之前常被挑剔的印件,把它放到月檢測的樣張裏,趁著每個月的例行檢測複習一下,再輔以數據來了解機器狀態及設置調整的方向。

最下緣是一串CT10,提供師父一個快速檢測滿版、中間調及灰約平衡的工具。

Fig. 月檢測樣張,上半部主要是各種規範的測試元件,及一些經常看到的測試圖像。下半部則是廠裏之前常被挑剔的印件,最下緣是一串CT10。

測試樣張上機時並沒有要求師傅要特別注意哪些地方,就照他們平常的習慣去操作。不同的師傅操作出來有可能得到不同的數據,之後也可由這些數據來了解不同師傅的操作習性。

我最常用的工具是CT23/25,可以很快的知道滿版、3階版調(25%,50%,75%)及3階灰平衡狀態。從中取得的滿版濃度預測及3階版調修正是足以達成G7 Targeted 規格的。

先取圖中 u3 代號位置的CT25數據分析一下。

首先,綜合滿版色度、版調值及灰差三個部分的評估,87.5分已符合C9規範,算是合格的品質。

Fig. u3 數據已足以符合 gmi/C9 規範。

看一下六角圖,色域涵蓋情況大致可以,真要挑的話,B的飽和度差了一些,不過看了下數據,色差才ΔE00 2.3 ,這樣的放墨狀況算是可以了。

Fig. u3位置六角圖,色域涵蓋情況大致可以。

看一下Beer’s Law 滿版濃度預測,M墨、K墨最低點大概在ΔE00 1.0 左右,墨的品質不錯,C墨、Y墨的最低點大約在ΔE00 2.0,還算過得去。

Fig. Beer’s Law 滿版濃度預測。

再來看一下 25%, 50%, 75% 3階段 TVI,從圖像很容易看出來M墨座有點問題,25%,、75%沒有漲出來,這個現象直接關係到 25% 與 75% 灰平衡沒有到位。另外就是Y在75%漲得不夠,K的整體擴張太大。這些數據是一個觀察機器健康狀態的重要指標,也會是帶出灰平衡的重要參考。

Fig. 25%, 50%, 75% 3階段 TVI,從圖像很容易看出來M墨座有點問題,25%,、75%沒有漲出來。

TVI 數據與灰平衡數據不必是絕對的關聯性,TVI到位不表示灰平衡也會到位,同樣的,灰平衡到位時,也不表示TVI也在位置上;但相對關聯性是存在的,尤其在平版印機,在一個健康的機器狀態下,把TVI做到位,通常灰也會到位。

灰平衡工具裏有一個工作邏輯來推算如何修改CMY來達成灰平衡,以這個數據案例,灰平衡工具推算 M25% 要再加3.46%、75%要再加4.27%可以達成灰平衡,與TVI 的數據相符合。

Fig.  灰平衡工具推算 M25% 要再加3.46%、75%要再加4.27%可以達成灰平衡,與TVI 的數據相符合。

綜合以上,可以知道滿版放墨控制還不錯,但版調/灰平衡還有一些問題。灰平衡工具推算出的修正值應足以達成合格的灰差值。

這裡再來比對一下相同墨鍵位置的u3/CT25 數據與d5/CT10數據,下緣d5 的CMK濃度要比上半部u3的濃度高大約0.05,Y 濃度確變小;d5 CM的TV升高了大約1%,K的TV倒是少了0.5%;Y在濃度只降0.05的情況下,TV降了5%以上,這是一個異常的現象,我目前沒有合理的解釋,大概的假設是,該範圍橡皮布彈性異常而遞導致,但這要更多的樣本來證實。

Fig. 上半部 u3 與下緣 d5 CMYK 濃度差異, d5 CMK 都略高,Y 則反而下降。

Fig. 上半部 u3 與下緣 d5 TVI 差異,d5 CM的TV升高了大約1%,K的TV是少了0.5%,Y的TV降了5%以上。

在CT10評分系統,d5的分數頗高,灰差只有 ΔE00 1.13,看起來是挺好的,但CT10數據並不能反應到25%與75%的狀況,以這個案例,CT10數據就無法反映出25%及75%灰差沒有到位的問題。CT10數據的代表性必須建立在機器健康的狀態下,也就是說,當CT23/25 的分數越高,CT10的代表性也就越高。

在工作上的安排, CT10是用在每一個印件上面的,很單純的只提出加墨減墨的指令。系統人員則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去檢查一下CT25的數據,好讓CT10的數據有其代表性。

Fig. 位置d5/CT10數據,這個數據並不能反應25%與75%的狀況,CT10數據的代表性必須建立在機器健康的狀態下,也就是CT23/25 的數據必須達到某個高度, CT10才有其代表性。

再下一個導具是CT88(22×4),這個導具以5%間隔,更仔細的觀察CMYK 4 個頻道的版調曲線,同樣的,他也提供CTP曲線最仔細的修正參考。

Fig. CT88 CMYK 5% TVI 階調圖。

CT88 工具以每個頻道22個數據行成一多項回歸曲線(Polynomial Regression)。多項性回歸裡有一個 R Square 指數用來標示數據落點與回歸曲線的差距,我用這個指數來代表那個色座的健康情況。指數越接近1則情況越好,反則越差。

以這次數據為例,C 頻道的R Square 為0.96,M頻道的R Square 只有0.84,M座顯然是有問題了!M座缺陷的徵兆在CT25也稍微看得出來,只是在這裡是更明確了。

這個 R Square 我暫時叫他印機指數,或者我打算叫他橡皮布指數,當數值低於某個數值時,橡皮布就該換了,比如這次M的指數只有0.84, M座的橡皮布是該換了。

Fig. CT88 印機指數(R Square),M座只有0.84,估計是該換橡皮布了。

以上是各種單一導具的工作說明,接下來看一下綜合性的整個版面的評估。

先看上半部CT25由右到左,從u1到u4的濃度變化及TVI 的變化。

第一個注意到的是Y墨非常穩定,從左到右都是一致的濃度。C墨則是中間比較低,兩邊比較高,高低差距大概在0.05。 M墨高高低,差異也大概是0.05。K也很穩定,除了右邊u1突然掉了0.1下來。

Fig. CT25由右到左,從u1到u4的濃度變化。

Fig. CT25由右到左,從u1到u4的TVI (25%, 50%, 75%) 變化。

由以上兩個圖表(濃度與TVI)可以關注幾個地方:K的網點擴張最大,然後依次是C、Y、M。

比對K的u2,u3,u4濃度一樣網點擴張情況卻不一樣;還有就是M在25%,75%的TVI明顯落後很多;M濃度比C濃度高,但是 TVI都比C低。這幾個地方都指出這部機器的表現有些地方不合理,是需要花點精神把問題找出來。

再來看下緣CT10由右到左,從d1到d7的濃度變化。

數據呈現出來的濃度穩定性就不如上半部穩定。不過C墨在中間掉下來這個趨勢是看得出來的。

如果再去比對灰平衡資料,當C墨低時,灰平衡也比較好。

這裡會有幾種推想:

去比對TVI資料,已經可以從TVI資料知道M座的網點擴張不夠,所以當C墨降下來的時候,是有助於達到灰平衡的。

從濃度的觀點去推想,一般的平版印刷經驗,C跟M的濃度應該是相當的,但數據上顯示M的濃度都比C高;在M墨比C墨高的情況下,M墨座的網點擴張卻漲不出來了,所以師傅試著加墨去把中間調撐出來。從結果看,墨是加了,但網點擴張還是不夠,那降點C墨,灰還是回得來,於是就有了這樣的操作結果。

同樣是濃度觀點,一般的平版印刷經驗,K濃度應該是1.6以上,但數據上顯示K的濃度都在1.5上下,而網點擴張還是大於標準,這裏很清楚的顯示黑的網點擴張過大了。

Fig. CT10由右到左,從d1到d4的濃度變化,C墨在中間掉下來這個趨勢是看得出來的。

Fig. CT10由右到左,從d1到d7的TVI(50%)變化。關注幾個地方:K的網點擴張最大,然後依次是C、Y、M。與上半部(u1-u4)的趨勢一樣。同樣的, M的濃度比C的濃度高,但M的網點擴張卻比C的網點擴張小,這些跡象都可以顯示M墨座是有問題的。

以上幾個現象的觀察,先簡單結論:

  • 油墨本身的色彩品質是足夠的,足以符合Fogra PSO 或 CRPC6等標準。

  • 濃度的控制合格,其對應出來的色彩值能符合印刷標準,控墨穩定性也尚可。

  • 中間調還是看到很多不穩定的現象。看來C墨座是最穩定的,M墨座有異常,Y座K座 也有一些小問題,但應該還在可控之中。

幾年來的經驗,印刷廠通常會注意到滿版濃度的控制,但疏於中間調的控制。殊不知中間調控制對影像品質的影響是更大的,但少有這個認知去檢查中間調的數據進而去找出改善的方法。

以上展示我的工具所能處理的部分,其實現代化的機器越來越進步。不管是機器本身內建或是外掛的軟體硬體,都有能力同時來處理滿版與中間調的問題。

最後,不管使用什麼樣的系統,數據認知的概念與根據數據處理問題的能力要培養出來,才是最重要。

Ink mixing

Ink mixing

配墨觀摩

Fig. 師父的配墨秘笈

我手邊一個廠在評估配墨系統,另外一個廠建立配墨系統已經半年了,看起來運作還可以,於是,我邀請了還在評估的廠過來觀摩一下,看看現場實務操作。

這次要配的是Pantone 186C,紙材 Lab 為 93.6, 1.54, -1.52,色票量測值為 45.17, 67.95, 41.53,系統計算出配方為:

維利油 0.83 g,

Black 0.03 g,

Magenta 2.61 g,

Yellow 1.98 g。

Fig. 這次的色彩目標值: Pantone 186C, 實測Lab 45.17, 67.95, 41.53

Fig. 簡單說明色母資料庫準備工作,每個色母要收9個色階的數據。一個好的配墨操作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色母資料庫的數據要做到夠精細,另外是在配墨操作的時候要做到夠細緻,這樣才能達成一個有效率的配墨工作。

開始上墨,從最少量的先上,Black 0.03 g,在4位數精度的電子秤取到0.0306,這時候就考驗操作者的手法跟經驗,在一個聲音大一點就會影響數值變動的儀器上,怎麼去取那個量?怎麼判定數據寬容範圍?這些都影響到操作精度及操作效率;現場工作要達成的是精度與效能的平衡,而不是一味的精度要求而犧牲效能。

Fig. 配方 Black 0.03 g,實際在4位數精度的電子秤取到0.0306g。

再來上維利油 0.38 g,來不及拍照就被歸零,實際大約是0.3792左右。

Fig. 配方維利油 0.38 g,來不及拍照就被歸零,實際大約是0.3792左右。

再來上 Yellow 1.98 g,電子秤上取得1.9805。

Fig. 配方 Yellow 1.98 g,電子秤上取1.9805。

最後上 Magenta 2.61 g,電子秤上取得2.6106。

Fig. 配方 Magenta 2.61 g,電子秤上取2.6106。

Fig. 配方到齊後混合均勻。

混好的墨放到展墨機展墨,操作員把一定的量挑到展墨輥上,這時候我一個疑問,那個量是多少呢?是不是要應該放某個固定的克數?還是操作員的經驗就可以了?

Fig. 將混好的墨放入展墨機

展墨出來的結果與目標值差 de00 1.9,我們要求的色差是希望在一個色差以下,這個顯然有點多;但儀器的預測程式(Beer’s Law prediction)告知只要將濃度從1.79再加0.14到1.93,色差就可以降到de00 0.9。這個意思是,這一次的配方操作是ok的,可以達到de00 0.9,只是展墨機上的量少了一點而已。

這個預測程式也回應了我上面的疑問,在這裡只給個經驗量是可以的,只要程式預測值符合預期,這個配方就是OK的,加墨減墨不是太大問題。

Fig. 展墨出來的結果與目標值差 de00 1.9,儀器的預測程式(Beer’s Law prediction)告知只要將濃度從1.79再加0.14到1.93,色差就可以降到de00 0.9。

操作員再次憑經驗加上一點墨量,最後結果是剛好一個色差,有達成需求。同樣的,預測程式告知這次墨量加太多了,多了0.03,要不然色差可以是0.9。

Fig.最後結果是剛好一個色差,有達成需求。

Fig. 標準燈箱下與 Pantone 色票比對,視覺上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這算是一次成功的觀摩,前後時間大概是50分鐘,操作出的數值有達到我們的要求;排除掉一些講解的時間,估計操作員可以在30分鐘內配好一個合格的配方,這也是另外一個我們在工作效能上的要求。

在沒進入配墨系統之前,這些工作就依賴師父間的秘笈。我收集過他們的樣本,大致上都是落在四個、五個de00左右。四個、五個de00或許可以符合某階層的客戶,但一旦客戶有所覺醒,就不是四個、五個de00可以應付的。

Fig. 師父的秘笈,大致上都是落在四個、五個de00左右。

Fig. 師父的秘笈,大致上都是落在四個、五個de00左右。

最後,對還在評估的廠幾個建議:

這個時代的軟體硬體能力都很強,操作人員的能力與認知要更勝於軟硬體的購置。

這個操作人員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建立好足夠精細的色母資料庫,要有耐心及判斷力去執行一個4位小數點的精密儀器,以及成熟的手法與經驗在最短的時間實現目標配方。

最重要的是客戶跟生產方之間有沒有色彩即數字(by number)的認知,然後願意遵循數字規則去做驗收。

同樣的,CMYK 印刷同樣有ISO 或 G7 定下的數字規則,廠裡CMYK印刷一樣要遵守某一個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