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Manipulate

Press Manipulate

印件處理

以數據的觀點分析一下師傅在處理印件的過程。

這是一件模造紙印刷,沒有要講究精確的規格,最後的允收結果是由師父自行判斷。我用數據的方式把師父的操作過程記錄下來,試著以這些數據來分析、或,推演師傅的操作想法。

首先,這是廠裏唯一的一部機器,薄紙、厚紙都會處理到,一般是設定在120gsm ~150 gsm銅版紙的狀態,轉換到較薄的模造紙,勢必會有一些狀況。

先看一下右邊第一張的啟始狀態:

Fig. 啟始狀態,很明顯滿版及中間調都嚴重不足,TV50 以Fogra 47 為基準:CMY=70、K=72。

很明顯滿版及中間調都嚴重不足,估計就是厚紙切到薄紙時機器還沒設定,導致印壓不足,致使滿版濃度與中間調皆不足。

師傅的反應自然是加墨,第二階段的數據反應如下:

Fig. 加墨後TV也跟著上來,但還是不夠。

加墨後TV也跟著上來,但看來還是不夠,繼續第三階段作業。

Fig. 第三階段作業同時加墨加壓,壓力數值(橡皮滾筒與壓力滾筒間)由0.16升到0.2,CMY TV 來到相對正常的狀態。

第三階段作業同時加墨加壓,壓力數值(橡皮滾筒與壓力滾筒間)由0.16升到0.2,CMY TV 來到相對正常的狀態,K 的TV仍然不足很多,不過看來師傅不急著處理K的問題,也許這個印件K不太重要,也許是K處理起來相對單純,最後處理一下就行了。

師傅繼續第四階段的操作,看著濃度還是不夠,這次就只加墨,沒有加壓,結果如下:

Fig. 這個結果是師傅認為可以交件的狀態。

這個結果是師傅認為可以交件的狀態,要跟Fogra47比起來,滿版部分(SID)還是差了一些,不過CMY的中間調(TV)是可以的,即使K的 TV 還是不足很多,如同上述,師傅確實認為K在這裏沒那麼重要,這樣子可以了。

再加一個第四階段的灰平衡數據,C50MY40的亮度差、灰差勉強在G7容差邊緣(3.0),我的灰平衡工具認為C要再降1.6%,M要降1.6%,Y要降4%結果會更好,不過師傅認為這是一個可以交貨的狀態了,沒有進一步處理。

Fig. 灰平衡數據

Fig. 灰平衡工作指令。

以上,從師傅的操作程序及數據收集的結果,我們試著來了解一些狀況。

照理論,銅版紙、模造紙應該有其各別的CTP曲線,但很多厰就是一條曲線跑到底,之間的差異,就由師父的手法自行去彌補,這裡就是個例子。

以這個例子,把銅版紙的設定用在模造紙上面,除了滿版色度與TV I的目標值不一樣之外,紙張的厚度也會影響到印壓而導致滿版與TV會有不同的結果,師傅的程序就是加壓加墨,讓滿版及TV回到該有的位置,最後的結果看得出來TV有回來,但滿版還是差了一些。

這也是一個典型的處理印件的例子,對大部分的印件,中間調的處理要重於滿版的處理。在這一次印刷條件不是很好的狀況下,師傅的思路是把中間調做到位就當作是可交差了,這無可厚非,就視覺上是交代得過去的。

在壓力還沒上來之前,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明顯的濃度不夠,在第二到第三階段同時加壓加墨,M墨TV增加了6.43,Y墨TV增加了5.27,這是一個同時加壓加墨帶出來很大的改變。可以從這裡看出,印機在較積極的操作下,TV是可以達6個百分比以上的差異。第四階段就只是加墨,加到視覺認可為止。

從M座較規律性的變化來比較滿版濃度與TV操作之間的關係;M座在第二到第三階段濃度增加了0.17、TV增加了6.43,在第三跟第四階段濃度增加了0.26 、TV增加的5.25;加壓帶出來的TV增加効應要比只加濃度大了1.5倍。

回到我的一整個系列經常談到的, TV(中間調)的變數要比滿版濃度的變數多很多,而TV的操作也比滿版濃度重要。這裡試著透過數據要來找到能夠應變TV變數的工作規則,希望透過更多類似數據的收集,能夠歸結出讓數據來驅動印機操作的指令規則,讓往後的操作更加的規格化,而不只是依賴在師傅的想法與手法。

Fig. CMYK 4 個階段的濃度變化。

Fig. CMYK 4個階段的TV變化。

尚無留言

rssComments RSS   transmitTrackBack Identifier URI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add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