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墨系統筆記

手邊又一個單位裝配墨系統,負責執行的操作員還在練習,與他了解一下狀況,他說一般狀況都能操作到一個色差(de00),但有水光(水性上光)要求的時候數字都沒有太好。

想説看他實際演練一下,看有什麼地方我可以幫得上忙的,我也順便做個紀錄。

他挑了一個上次被退件的案例,下圖中紅色框框的部分,目標是Pantone 281C。

Fig. 這次的目標,紅色框框部分,目標Pantone 281C。

從談話中了解,客戶端同意用電子色票為目標值,這裡就幾個方面要講清楚,

  1. 客戶同意用電子色票,以這個案子為例,標定 Pantone 281C,電子色票標定D50 M1 Lab數據在 13.03, 10.93, -43.06,這個結果與客戶的實體Pantone色票可能會有差異,要確定是以電子色票數據為主,而不是以實體色票數據為目標。

  2. 最後的成品有上水光,這個地方要講清楚:我們配墨的目標值是上光前的數據還是上光後的數據?依照對作業內容的理解,目標值應是上光後的數據,這一點要跟客戶確認清楚。

  3. 如果配墨目標是上光後的數據,這個視覺效果跟沒上水光的Pantone實體色票視覺效果會不一樣。即使數據有對上,視覺不一定對得上,這一點也務必跟客戶確認。

配墨系統倒是有提供兩種配墨方案,一個是沒上水光的方案,一個是上水光的方案,配方不一樣。還沒搞清楚其中的邏輯。據我了解系統內並無我們水光的量化數劇,這個配方差異的邏輯另外找時間再來請教廠商。

Fig. 含水光與不含水光的配方組合。我以為含水光的目標值會不一樣,結果是一樣的,以後再找時間來了解裡面的邏輯。

確定用含水光的配方,需要4個原料,準備好4支墨刀。

Fig. 含水光的配方需要4個原料,準備好4支墨刀。

要求精度在小數點第三位正負0.001。


Fig. 要求精度小數點第三位正負0.001。

混好墨後,依廠商提供的放墨量對應表,測試三階段墨量(圖中1與3相同墨量,做驗證用)。

Fig.  依廠商提供放墨量對應表,測試三階段墨量(圖中1與3相同墨量,做驗證用)

展墨轉印後,準備水光,目前這個程序還沒有做任何量化,操作員給水光給得很隨性。

Fig. 操作員給水光給得很隨性

Fig. 水光效果,以本次測試樣本,水光(左)與無水光(右)之間色差 de76 1.8,de00 0.92。

第一輪配方檢驗,驗證18格墨量色差de00 2.84,還沒到預期位置。觀察L值太亮,繼續檢查19格墨量色差。

Fig. 驗證18格墨量色差de00 2.84,觀察到L值太亮。

驗證19格墨量色差de00 1.6,有比較好,但還是未到 de00 1 的位置,這時候有兩個決定:做第二次配墨修正,或是再做一次墨量調整即可?

要再做一次配方修正,重新秤,重新攪…還是蠻花時間的。那修正墨量的可能性呢?

依Beer’s Law 預測再加墨量0.1即可達到de00 0.89色差,這條路應該更快速,也可以得到好的結果。

Fig. 驗證19格墨量色差de00 1.6,Beer’s Law 預測再加墨量0.1即可達到de00 0.89色差。這條路應該比較快。

最後在墨量20格取得 de00 0.67 的結果,足夠交差了。

Fig. 最後在墨量20格取得 de00 0.67 的結果,足夠交差了。

測試結束後檢討,我大概提出兩個建議做法:

  1. 配墨計算應該沒問題,但廠商提供的放墨量對應表與單位內的材料如紙張、橡皮滾、展墨機狀態、油墨現狀…不一定完全匹配,適當的修正也許能更增加效率,以這次案例,再多加兩格就可以一次到位,節省二次操作的時間。當然這也許是這一次碰到的狀況,要再多跑幾次確認才好下定論。

  2. 善用 Beer’s Law, 如果 Beer’s Law 可以預測到 de00 1 以下的數字,就可以確認配方無誤,無需做二次修正,只要測試墨量就可以了,減少二次修正也可就節省很多時間。

至於水光的量化,會找機先問一下廠商那邊的邏輯,我自己也先收集一些數據,再來看看能怎麼做。

最後,我手邊兩個單位各自有不同的配墨系統,可以確認計算能力都沒問題,操作嚴謹程度或有些差別,越嚴謹的操作預期能達到更好的數值,但也代表要花更多的時間。這兩個工作單位都必須各自找出精度與效能間的平衡點,不能是一味的精度追求,效能還是要考慮到。各自系統有各自的優缺點,怎麼有效率的使用工具必須依自己的經驗去尋找,我會從數據面及工具面幫著想想看怎麼做會更好。

尚無留言

rssComments RSS   transmitTrackBack Identifier URI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add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