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P on gray management
MVP on gray management
灰平衡工具最小可行性方案
灰平衡操作對於影像輸出工作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而且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傳統上,或是正規的做法,必須量測300格色塊的 p2p 導具,再經由 Curve 軟體去推算出灰平衡的組合。
這樣的做法沒有問題,不管是灰的概念(∆ch)或者是調子的概念(∆L)都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但要操作300個數據,至少要 i1這樣的儀器,還必須加上一個1400美金的Curve軟體。其中的教育訓練又是另一個門檻。
對很多小的單位,要追求G7的效果,在儀器成本、軟體成本及教育訓練成本都是門檻。
這一次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要求來自一碳粉標籤機的經銷商,碳粉機是穩定度相對不足的機種,碳粉著墨容易隨著溫濕度而變化,轉印滾筒的狀態也有很多變數。
經銷商有試過 i1Publisher 套件 以 icc 方式來處理,但看來問題並沒有解決。icc 可以處理色彩問題,但並不能解決機器不穩定的問題。
操作icc還是有它一定的技術門檻。從線性設定、icc設定參數、driver 設定參數、流程中軟硬體的設定與配合…還是需要相當的技術認知。
再加上上面提到icc並不能處理機器不穩定的問題,若每次機器脫離規範就用icc處理一次,太過消耗時間與材料,再如上述所說,技術門檻的負荷不低。
我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測試一個基礎邏輯,看能不能符合他們的需求。
這個基礎邏輯是:不管怎麼印,C50MY40 這個灰平衡色塊都必須符合某一個數據規定。
目前暫定的數據規定是:L 值定在 58,a,b 值爲紙白 a,b 值的一半。寬容值為 亮度差(∆L) 小於2,灰差(∆ch) 小於2。
工作程序包含紙白測量只需要做三個單點測量。
須做兩次輸出(也有可能只需要一次輸出,看機器狀況而定),對數位機來講,沒有製版程序,兩次輸出加上數值修改,10分鐘左右就可以做完一個程序。
量測設備採市面最便宜的光譜儀;由於灰色目標是一個相對的計算,絕對精度也就沒那麼高的要求。
以上架構在成本及技術要求已經是最低的了。
作業程序:輸出導具(只需一個灰色塊)
-
量測紙張,取得目標a,b值。
-
量測灰色塊,依數據推算出第一次CMY修正值。
-
執行 CMY 修正值後做第二次輸出。(目前先直接修圖,以後看有沒有辦法將修正值直接apply到機器裡面)
-
量測二次輸出的灰色塊,取得第二次CMY修正值。
-
執行二次 CMY 修正值後,再次輸出,作為驗證(verify)之用。
-
量測灰色塊,取得最後驗證數據。
以上,十多分鐘可以做完一次校正及驗證的程序。此時機器已經進入目標狀態,之後的修正作業可能一次修正就能到位,也就10分鐘之內的事情。
Fig. 作業模型從 icc (1617格)到 p2p(300格)到兩次灰修正。建置門檻及技術門檻大量的降低,其結果能符合需求嗎?
Fig. 整個程序含兩次修正輸出及一次驗證輸出。量測部分含紙張測量及驗證測量總共只要4個單點測量。整個操作大概10分鐘左右。教育訓練估計不超過一個小時就能上手。裡面的原理當然可以講上半天,就看學員沒有興趣。
Fig. 數據擷取介面,由Autoit 及CR30 sdk 組成。
Fig. 灰平衡修正邏輯,由PHP計算後以網頁呈現。
Fig. 修圖工具,輸入CMYK 50%處修正值,由autoit 呼叫 ghostscript 依修正值對pdf做曲線修正。
看結果:
Fig. 視覺端,右邊為原始狀態,左邊為灰色塊到位狀態。
Fig. 數據端,原始狀態∆L=5.21,∆ch=5.54,第一次CMY修正值為42.6、32.4、41。第二次CMY修正值為42.1、34.5、37.4。驗證結果∆L=-1.05,∆ch=1.46,進入目標範圍。
以上,最小可行性方案看來是可行的,是可以有效解決問題的。這樣的結果,這樣子的操作程序,客戶是否能夠接受?先放出一陣子,過段時間再來做檢討。
這是一個先導的最小可行性方案,如果可以被接受,後續要加入的項目清單如下:
-
這次K50未提及,K50的技術含量不高,隨時都可以介入,不是太大問題。
-
這次原稿設定是CMYK模式,後續須加入RGB模式。
-
這次修圖是調用ghostscript修正pdf檔, jpg,tif 等像素檔會用imagemagick 或 Python CV 做圖像曲線修正。
-
一般輸出driver端不會有CMYK 滿版濃度控制點,在找到適當的切入點後會用Beer’s Law做CMYK滿版濃度控制。
-
如果輸出driver可以找到CMYK的中間調控制,就不再進行修圖,直接將修正值導入到driver。
-
將樣整個程序更自動化更精簡化,操作介面持續改善。
-
數據將會不斷的進入雲端,將來雲端有可能主動介入客戶端的設備修正。
先丟出MVP,看看之後有什麼發展。
關於灰平衡的兩次逼近修正,我再驗證了其他三個不同的印刷形式,數據如下。
Fig. 小型噴墨印表機二次灰平衡修正數據,原始狀態∆L=-0.22,∆ch=7.79,二次灰平衡修正後,∆L=1.37,∆ch=1.33,有進入目標範圍。
Fig. 打樣用碳粉機二次灰平衡修正數據,原始狀態∆L=-1.11,∆ch=6.48,二次灰平衡修正後,∆L=-0.45,∆ch=1.28,有進入目標範圍。
Fig. 大型噴墨機二次灰平衡修正數據,原始狀態∆L=0.3,∆ch=4.93,二次灰平衡修正後,∆L=-0.12,∆ch=1.22,有進入目標範圍。
綜合以上4個輸出設備,以兩階段灰色逼近修正,均能取得預計的效果。
這是一個快速維持C50MY40這個色塊視覺一致的工作方法,光把這個灰色塊維持一致是不是就能滿足客戶的需求?這個就有待時間來證實了。
以下圖示左邊為符合G7的平版印刷品,右邊為C50MY40灰平衡單點校正的碳粉機輸出,給各位做視覺的參考。
Fig. 左邊為符合G7的平版印刷品,右邊為C50MY40灰平衡單點校正的碳粉機輸出。
尚無留言
Comments RSS
TrackBack Identifier URI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