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score
談一下分數。
前言:印刷品質的評分有很多面向,這裡僅對色彩、版調的數值部分做說明。
================================
能夠打分數的前提是:評分的對象可以被數據化下來,才有可能拿來打分數。
印刷品質可以打分數嗎?
先要有 print by number 的觀念及能力,才會有印刷品評分這回事。
市面上的 fogra pso 跟 idealliance G7都是建立在數據的基礎上去做評分。
這裡先不去談那個一年只做一次的認證系統;這裡來談一下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去對每一個印件都去做評分。
再往前提一個題目。
是buyer來評分?還是生產者自己來評分?
先說一下這個日常印件檢驗用的評分系統不會像認證系統一樣每次要測量上百格的數據(PSO 84×3=252,G7 300×2=600);市面上至少會有gmi提出來的一種23格的評分方式;後來的中國c9也沿用同樣23格去做他們的評分方法。
Fig. CT23
這23格的組成意義是這樣子的。
CMYKRGB 100 色彩值 (7格)
CMYK 50 TV + Gray(C50M40Y40) 灰度差(ΔF) (5格)
CMYK 25 TV + Gray(C25M19Y19) 灰度差(ΔF) (5格)
CMYK 75 TV + Gray(C75M64Y64)* 灰度差(ΔF) (5格) *(C9 75灰為 C75M66Y66)
再加上紙白總共是23格。
至於是buyer來評、生產者來評,還是認證單位來評?我留到後面再來提我的想法。
我要來先看看,同樣是這23格, gmi跟C9有怎麼樣不同的評分觀點。
gmi/c9 用同樣的23格來評估印刷品色彩品質,分數規則有一些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大約就是對主色(CMYK)評分(含二次色RGB),對中間調(Tone Value, TV)評分,對灰平衡評分。
1. 主色色彩值
gmi
gmi 主色的最高分為32分
c9
c9主色的最高分為18分
2. TVI
ps. gmi 的TVI分數是 per CMYK primary colors ,所以gm在TVI的最高總分數為(2×4+3×4+2×4=)28, C9並沒有標示是per chanel,C9的TVI最高分是(4+4+4=)12分。
3. 灰平衡
gmi 灰平衡的最高分為15分
c9灰平衡的最高分為10分
在這部分的色彩/影像評分,C9 滿分為40分,32分以下判定為不合格;gmi滿分為75分,沒有特別標示”不及格”的分數門檻,如果按C9採80%門檻的話,姑且定在60吧。
由於分數系統定義不一樣,所以這兩種評分方式的分數是不等值的;如果以百分比的方式來看這三大類的分數,可以比較的清楚這兩種評分系統的評分觀點。
先看第1類主色色彩值部分, gmi的占比是42.67%, C9的占比是45%。在TVI部分gmi占比為37.33%, C9的占比是30%。在灰平衡部分,gmi占比是20%, C9的占比是25%。
以百分比的方式看下來,兩邊著重的比例大致上差不多,大的方向都是主色色彩值占比最高,其次是TVI,最後才是灰平衡。要再細一點看的話, gmi在TVI的著重度要大於C9,灰平衡則少於C9。
我對這樣子的評分比重有我自己的看法。
先說第一個部分:這兩種評分方法TVI的比重都大於灰平衡;我則認為這三個不同階調的灰平衡色塊它的重要性應該大於TVI。
我這邊先提一個點, Lab是一種視覺的數據而TV是一種機械的數據,雖然TV還是有視覺上的意義,但相對於Lab,TV還是不如Lab系統對於人眼來得有關聯。
我經常會遇到TV與灰平衡行為衝突的時候(http:…),這時候我是要取TV的分數而放棄灰平衡?或者是去維持灰平衡而放棄TV?
如果照gmi 或是C9的評分方式,應該是去爭取TV而放棄灰平衡才會有較好的分數。但是我認為應該是要去維護灰平衡而放棄TV,因為,就如上面提到的,灰平衡是以Lab的數據來做評估,是一種比TV更接近人眼感覺的數據系統;所以,我認為維持灰平衡的數據要比維持TV的數據來得重要。
還是要再補充一下, gmi與C9的評分系統在評分灰平衡色塊的時候只取delta-ch,並沒有取delta-L,因此,在缺乏delta-L的元素下,版調的品質交由TV數據來評估是可以理解的;但我的想法是,既然這三個階段的灰平衡色塊同時也有L*的數據,版調評估是可以直接用L*做依據的,就像G7的認證方式,版調的評估全都是以L*為依據。
因此,我自己做了一套評分系統也是把delta-L納入評分的元素。
再來談一下主色占比的部分。
gmi跟C9評分系統在主色的占比都是最大的。這裏我要從生產者的觀點跟影像分佈的觀點來談談為什麼我認為主色的占比不須要是占比最大的。
我們來設定一個場景,當印刷系統校定好的時候,主色的位置、TV的位置及灰平衡的位置都是到位的;印機操作幾個星期之後,一些機械變數會導致當初的設定離開原有的位置。簡單拿橡皮布作為變數好了,用了兩個星期之後,彈性、壓力跟幾個星期之前的狀況絕對不會一樣,這時候可能會出現一個狀況:當你要維持中間調(/灰平衡)到位的時候,滿版色彩值無法到位;或是你要維持滿版色彩值到位的時候,中間調(/灰平衡)無法到位;這時候該是中間調(/灰平衡)到位比較重要,還是主色到位比較重要?
(ps. 以官方說法,這時該做的事是換新橡皮布,讓滿版與中間調能夠同時回到原始位置,沒有這種二擇一的衝突問題;但實際狀況是,在我接觸過的廠裡的經驗,更換橡皮布的時機總是能撐就撐;這種二擇一的衝突狀況經常會發生)
我的看法是,維持中間調要比維持滿版值重要。我們印刷品影像的版調分佈,中間調的分佈都是大於滿版,因此,在兩者有衝突的狀況之下,我認為維持中間調會比維持滿版重要。(這裏再來個 ps. 對於注重色塊的包裝印刷,我會同意主色有較高占比,但有影像的話,我還是認為中間調的重要性要大於滿版)
基於以上,我自己有一套有別於gmi與C9的評分方式(就先叫他pbn吧,as print by numer),主要的差別是:
1. 中間調的重要性要大於滿版的重要性。
2. 以L*值取代TV值來評估版調。
我自己的評分系統如下:
主色部分如下:
TV的評分規則如下:
灰平衡色塊的評分規則如下:
評分占比分析
從占比上看,主色的占比從4x%降低到33%, TV的占比從3x%降到14.x%,灰色塊在delta-ch占比從2x%升到33%,如果再加上delta L*因素,全部灰色塊的占比高達51%。
這是我提出來的跟gmi 與c9不同觀點的評分方法。
這個評分規則把超過50%的比重押在灰平衡色塊上的delta-Ch 與 delta-L*上面,這個方式承接了G7的觀點:只要把灰平衡色塊的亮度差(delta-L*)與灰差(delta-Ch)照顧好,影像品質不會出太大的問題。
如果要再談細一點,當我用G7的觀點,完全以L*取代TV來做中間調的評分,那這些TV色塊其實是可以不用出現的;但我的系統裡還是讓他占了將近15%的占比。就如上面講的,TV是一種機械的數據, TV的數據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值來檢視你的機械狀態是不是在好的位置。一個好的印刷系統應該會是TV值與灰色塊數值(both Ch and L*)都同時到位;如果不是的話,這裡就是一個重要的信號,提示你應該去檢查機械的狀態了。
從這裡再接回上面提到的:誰來執行對印刷品質評分這件工作?Buyer或是生產者?(認證單位一年只來一次,這裡先沒他們的事!)
以buyer觀點對印刷品評分是理所當然的事,就依官方gmi或c9規則要求生產方達成gmi或c9的規定也是合情合理。
以生產者對自己的印刷品評分是一種自我管理與自我稽核的手段; 採用官方 gmi或C9的方法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機器不是每天都在最好的狀態,一旦發生滿版與中間調的操作衝突的時候,怎麼樣才會是比較合理的操作?
我認為這種以灰平衡色塊(中間調)為重點的操作方法,能夠在更務實的面對機器狀態的變異,同時也能達成穩定的印刷品質。(ps. 簡單講,這樣的操作觀點可以“合理的”延長橡皮布的更換時機,但如果主色與中間調的操作衝突太大,該換的還是得換)
最終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做印刷品的評分依據?
不管是gmi也好或者是C9的規則也好 ,Buyer與生產者必須達成共識;
如果雙方能認同這種相對務實的,以灰平衡色塊為重點的驗收方式,我認為對buyer方與生產方都能有彼此的最大效益;
在生產端,維持灰色平衡色塊的操作其實比為TV更難 ,但它能帶出更一致的影像品質;就buyer 端這邊來講,犧牲一些CMYK滿版的品質,但維持了穩定的中間調,同時也給予了生產端一些操作的空間;如果雙方能達成這樣的共識,這會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可以先參這裡的數據樣本。
目前工具頁面裡有gmi、c9與pbn三種評分規則;參考資料集(reference data set)目前放了有Fogra39、Fogra51與CRPC6。
工具要如何釋放會在下一次整理出來。
and there is one "more" thing.
有興趣的人可以在頁面裡點一下“more”。會再發一篇交代"more"裡面的內容。
尚無留言
Comments RSS
TrackBack Identifier URI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