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by Number :: new achievement

另一個小突破

上一次的重要突破交給師傅使用已經兩個星期,追蹤觀察下來,很明確的發揮它的效用;之前師傅著重在 TV的操作指令已經完全轉到灰平衡的操作指令;之前灰差在23之間,現在都可以維持在1左右。另一個很有趣的發現是,師傅跟我說他在操作其它紙類時(模造紙)只注重在灰平衡工具的操作(不管滿版與TV)就可以把品質維持得很好,這個灰平衡工具他可以用在任何的紙類,單一的操作邏輯與手法就可以將品質維持住,對他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工作方法。

clip_image002[18]

這個工具已經獲得師傅非常正面的認可,那我這次要談的小突破是怎麼回事?還有這個必要嗎?

事情就要從這個地方說起了!

不管是不是要做標準化,傳統上,印刷廠的師傅會有一個動作就是,用手持儀器來測量單點的濃度;這樣的工作習慣一直被維持下來,但 (CT9)strip reading對他們來講就非常的陌生,很不習慣。這個師傅一開始也是習慣用單點的方式去獲得數據,也是經過一段時間才轉到用strip reading去一次讀取9格的數據,但一旦熟悉了一次9格的strip reading,就再也回不去單點測量了。

這一次到一個新的單位測試,果然師傅有還是要求要從單點量測開始。

目前單點量測在CMYK主色的判斷與CMYK 50 處的判斷都沒有問題,問題是,當我在測量K50與灰色塊(C50MY40)的時候,它們的Lab數值是非常接近的,那我怎麼知道進來的數據到底是K50還是灰色塊?這牽涉到我的程式反映出來的指令到底是會是針對K50,還是針對灰平衡!?

一直有在想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就如同上面講的,Lab數值實在非常接近,判斷點到底在哪裡?除開Lab,色角度(Hue)呢?飽和度(Chrome)呢?色角度就不用談了,灰色塊比起K50總有一點飽和度吧!?但好像也不對,灰色塊還是很有機會呈現跟K50一樣的chrome啊?

這裡的小突破就是,我找到了可以清楚的判斷K50與灰色塊的分辨方法!

clip_image004[14]

觀察上面兩組樣本,發現灰色塊在570nm的反射率會接近谷底而670nm的反射率會接近峰值;K50的反射率則會很平均的分佈,並沒有特別明顯的高低分佈。如此,我衹要拿570nm670nm的反射率來比對,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這筆進來的資料到底是灰色塊還是K50

測試下來,這個邏輯非常的明確有効,即使K50與灰色塊有極相近的Lab值,仍能明確的判斷哪一個數據是K50?哪一個數據是灰色塊?這樣子師傅使用時收到的指令就非常的明確。

clip_image006[12]

Fig. 單點工具成功判斷進來的資料是K50而反應TV的指令。

clip_image008[18]

Fig. 單點工具成功判斷進來的資料是灰色塊而反應CMY50的放墨修正指令。

雖然是一個相對較小的技術突破,但經由此簡單的設備、簡單的工作方法,這是一個將印刷機師傅帶往數據世界的一個重要突破點。這批新的師傅終究還是要進化到以strip reading 同時取得9格數據的工作方式,但在起始階段,這個單工具的突破,還是有它重要的角色。

#幫印刷師傅寫工具

Be the first to like.
pixelstats trackingpixel

無迴響

rssComments RSS   transmitTrackBack Identifier URI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add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