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12 月, 2019 › Fogra, G7, 印刷標準化 › Administrator › no comments ›
gmi/c9 用同樣的色塊來評估印刷品色彩品質,分數規則有一些不同,但精神是一樣的;大約就是對主色(CMYK)評分(含二次色RGB),對中間調評分,對灰平衡評分。

但同時對半色調與灰平衡評分有時候是有衝突的的;以下圖為例,當我的25%灰平衡差異(df)來到非常好的0.4時,Y25%的版調差是不合格的-3.9(合格為+-3以內),我該去修正我Y25%的版調嗎?
我的想法是:灰平衡比版調差重要,只要灰平衡到位,我不在意版調差跑到哪裡去!所以在這個案例我是不會去動Y25%的版調的。
所以我認為,類似gmi/c9 的評分系統,在"中間版調/灰平衡"的評分時,取其一即可,我會偏向取灰平衡即可。
不知大家看法如何?

ps. 版調資訊是非常重要的機械操作資訊,但它不是視覺資訊。
Tags: c9, G7, gm, 印刷標準化
29 11 月, 2019 › 印刷標準化 › Administrator › no comments ›
SCCA 工具出來後,第一個用上來的竟然是數位打樣。
在一個所謂的原紙打樣系統 (使用印刷用紙在噴墨機上打樣,而不是塗佈過的打樣用紙),我們印刷紙張(包裝印刷用鑽卡)相對於Fogra39的紙白是偏黃的(96,1,-1 vs. 95,0,-2),結果打樣系統在要實現Fogra39的打樣時(絕對色度制),紙底部分鋪了一層淺淺的藍色墨點;可以知道它是為了要實現Fogra39的紙色,所以在偏黃的鑽卡上鋪上藍色的墨點;在打樣時用絕對色度計算,確實是可以實現更小的色差的Fogra39打樣,但那一層薄薄的藍色底色,在視覺上是有一點annoying。
我這個時候把scca的方法帶進來;輸入鑽卡紙白後,取得被scca變更過的Fogra39,丟到i1 profiler去取得一個新的icc profile,以此profile作為打樣目標;結果成功的去掉了紙底的墨點,而且也維持了色彩準確度;相對於使用相對色度也可以去掉紙白墨點,但是它的色差會比較大;就這樣scca變成我們在數位打樣時,可以避開紙底的墨點,又維持了色彩的精確度。

上圖為Fogra39 數位樣,下圖為 SCCA Fogra39數位樣(絕對色度制)

Tags: SCCA, 數位打樣
22 11 月, 2019 › 印刷標準化 › Administrator › no comments ›
要往新的規格走,量測方式還是必須走到M1,i1 Pro2 是可以量測M1,Pro2/i1 Profiler 雖然用起來有些麻煩,但印前人員,品管人員應該都還用得來;現在問題是,我不可能要求印刷人員去操做Pro2/i1 Profiler,對印機現場人員來説太麻煩了;現在他們願意使用 i1/Colorport+自動化script 在印機端操作 ,是因為操作還算簡單,效果也OK,但是它畢竟只能是M0,不能是M1,所以我腦中想像著一個題目:能否經由規則性的修飾M0資料,讓它的數據會接近M1?這樣我的印機師傅可以在現有的工作習慣上,操作出M1的結果?
我也知道這個題目終究是個中繼項目,i1 遲早要推出只要量測一次的M1量測方式,i1 Pro3 看來可以,但量測口徑又不太適合press control,看樣子還得再等;所以,還是把這個題目做下來吧!不管能不能實際拿出來用,我覺得它會是在物理上,數學上及電腦計算能力上,會是一個有趣的題目,試試看吧?
我會把這個題目拿出來做,主要是因為我認為幾個方向的邏輯是可行的:在紙張光譜資料的觀察上面可以發現熒光劑主要影響的波長位置在430nm,所以我的第1個邏輯是衹要觀察430波長的反應率,就可以代表這個紙張的熒光劑影響程度;我把它做為用來修飾M0資料的一個規則點; 但是祇有一個觀察點,畢竟還是太薄弱;第二個觀察是,熒光劑的影響程度大概消失在540nm這個地方,所以我第二個邏輯是,衹要比對430跟540之間的反應率的差距,可以更精確的知道這個紙張熒光劑影響的程度。這個邏輯比起單一觀察430波長反應率的大小還更具全面性的考量。
基於以上兩個觀察,我的第支點就是430-540之間的光譜反應率的差距會關聯到我修飾M0數據多少的程度。
以下是兩種紙張樣本M1與M0的光譜分布差異,可以看出熒光劑的反應峰值在430這個地方,到了540就消失了。


同樣基於以上的觀察,我要修正的部分只需落在約420~540之間的光譜反應值。540之後的數據可以不用理會。
到目前為止,我知道我要修飾的是哪些地方。然後我知道修正的程度跟430與540兩者的反應率差距有關。
邏輯已經建立下來。那要如何實際落實成具體的計算規則呢?
我沒有能力用更高深的物理規則去推演,我的方法是,從樣本的觀察,依數據的分佈,然後用統計的方法來歸納出一個計算的規則。
我用的統計工具是三次方的多項式回歸。從420~540,每一個光譜反應率取5個紙張樣本,每一個樣本再搭配其430-540的反應率差距,這樣子就可以形成5組樣本,這5組樣本就能形成一個多項式回歸方程式。這個方程式就可以用來預測該波長的修飾值。從420~540依序可得到13條多項式回歸方程式。我就用這13條多項式回歸方程式來修飾我的M0 420~540的數據,讓修正後的M0數據就可以趨近於M1。
其中420波長樣本的多項式回歸方程式如下:
y=-33.94903629* x^{3}+8.672163563* x^{2}-0.2274128193* x+0.01844086087
x為430-540的差異值,y為420波長處預計要增加的反應率;如此,只要知道該紙張430-540的光譜反應率差距,就可以推算該紙張在420的反應率要增加多少,才會趨近於M1的反應率。

看結果:10 個紙張樣本及其修正結果。

修正效果比我想像的還要好,10組紙樣M1-M0未修飾前平均色差為1.03,修正後平均差異只有0.13,很可以啊!比我預想的結果更好,很有機會拿出來實際運用。
幾個感想:
**
數字非常重要
第1層的意義是:有數字才能有客觀的評斷。
第2層的意義是:有數字才能形成明確的操控指令。
第3層的意義是:有數字才能有明確的管理規則與決策。
今天的意義是:有了數字才能運用背後龐大的物理與數學的工具來做未知的預測;不管是結果的預測還是問題的預測。
**
(大)數據的應用
經由數據收集與觀察的結果,我可以不用知道一個事件必須經過怎樣複杂的程序才能知道其結果是怎麼過來的;我衹要收集到足夠的起始端與終點端的數據,經由統計的方式,我可以知道當起始端有一個事件發生的時候,我也可以知道它的終點瑞會是怎麼樣。
就像我完全不知道紫外線的能量轉移是怎麼計算,但借由M0數據與M1數據的收集觀察與比對,經由統計工具,讓我在取得M0數值的時候,我也可以知道它的M1數值應該是怎麼樣;如此,我就可以在完全M0的操作方法下,一樣可以得到M1的效果。
目前的結果比我想像中的要好,我會再進一步把他丟到現場做從實際的生產運用,再觀察看看。
**
這個題目做下來的結果比想像中的還要好,我有時候常在想,這樣光譜計算的題目我該繼續走下去嗎?就像爬山,我知道道路的方向沒問題,前面的風景也很美麗,但是祇有我一個人走,回頭一看都沒人跟上來,我該停下來等一下呢?還是自己繼續走下去。
披荊斬棘,克服一些困難之後,整個旅程還是蠻愉快的,那就繼續走下去吧!
Tags: CRPC, M0修正
1 11 月, 2019 › Fogra, 印刷標準化 › Administrator › no comments ›
SCCA Tool
在ISO 15339 的工作方法中,我們必須先獲得紙白的資訊,經由此紙白的資訊,我們會定出新的,依紙白修正過後的印刷標準值。同時這個新的標準值也會作為我們數位打樣的標準。
所以這個工具讓你輸入紙白的資料,然後你可以得到一組新的色彩資料集;這裡面目前放兩個基礎資料集:一個是Fogra51,另一個是GRACoL2013/CRPC6。在輸入紙張紙白之後,你可以得到修正過之後的色彩資料集,作為你數位打樣及印刷主色的目標。
目前只輸出修正過之後的色彩資料集。使用者還必須將此資料集形成一個icc profile,才能放到你們數位打樣的系統裡面作為打樣的色彩目標。
我在local的server是可以直接形成icc profile,但在雲端對我serve的loading太大,所以雲端目前只導出色彩資料集。
工作網址:pbn.acsite.org/cmykDe/indexE.php

目前放兩個基礎資料集:一個是Fogra51,一個是GRACoL2013/CRPC6

會有兩個輸出,一個是修正後的CMYKRGB主色色彩值,另一個是IT8.7/4的色彩資料集。


Tags: CRPC, ISO 15339, SCCA, 印刷標準化
26 10 月, 2019 › Fogra, 印刷, 印刷標準化 › Administrator › no comments ›
Fogra51 行前規劃
我現在還在跑2007年Fogra39 ,做為cmyk procss control 在主色及版調的操作上都沒有問題;相對於Fogra39,Fogra51更誠實的面對紙張光學增白劑的問題,又經由M1測量方式的導入,市面上紙張的b*值多介於-4與-6之間,也就是介於新的印刷標準Fogra51跟CRPC6之間;如果用Fogra39紙張b*值為-2的數位打樣,確實讓印刷的跟樣產生問題。現在是一種,隨著紙張狀態遠離Fogra39,勢必還是必須要走到Fogra51的工作方式。
我現在雖然還沒開始走Fogra51。但是還是必須把工作的邏輯整理一下。
在面對以往的工作設定都是在Fogra39的情況之下,這裡先規劃出一套工作邏輯:
1. 客戶來稿應該都還是Fogra39的思考方式,我們很難往前介入。是以,在內部做一個Fogra39到Fogra51的device link。將Fogra39的CMYK資料重新組合成Fogra51的CMYK資料,但不影響Fogra39的影像外觀。
2. 數位打樣的目標當然就是Fogra51。
3. 印機的TVI 目標當然也是 Fogra51。
4. SCCA 的介入時機制定:預設是紙白脫離 Fogra51 3個色差時。
5. 當 SCCA 介入時,數位打樣的目標須改成SCCA 之後的 Fogra51;這裏會造成印前的工作負擔,還要想一下工作方式要怎麼設計,讓印前的工作人員方便去執行這項工作。
6. 印機人員必須以 M1 的方式來量測及回應資料,這裏會是一個問題,目前印機人員勉強的願意去用9格的導尺去strip reading 一次CT9 導表,很難要求他們用斑馬尺去讀兩次CT9 才能取得資料;i1 pro 3 能一次讀取 M1 資料,但量測口徑太大,看來並不適合車間的process control ;我的構想是,找出M0-M1資料差異的規則性,依此規則修正現有的M0資料讓他驅進M1,如此,印機部門現有的工作方式完全不變,只要印前將目標導到 Fogra51 即可。
註1. 從紙白數據經由SCCA 導出新的Fogra51/CRPC6新資料集 的工具已完成,找時間另行發表。
註2. M0-M1修正規則已有初步成果,由以下4組樣本,紙白數據平均差異由1.22降到0.15,灰色平均數據差異由0.55降到0.12,我認為在車間應用已是堪用,修正邏輯另找機會發表。

Tags: iOne, M0修正, 印刷標準化
12 9 月, 2019 › 色彩管理, Fogra, G7, 印刷標準化 › Administrator › no comments ›


前陣子與鍾老師在 LinkedIn 的一些對話,他問到我在台灣有沒有廠在執行Fogra51/SCCA,我跟他說我沒見過,還在很努力的實踐Fogra39。
接著他提到Fogra39的一些問題,主要是紙張數據(buyer’s preference,買主偏好)往藍偏而使得Fogra39 定義的數位樣對色出現問題,Fogra51在紙張定義已往藍色修正,鍾老師認為Fogra51/SCCA 可以減低對色的問題;在美國,idealliance 也正在推CRPC/SCCA(ISO 15339)的作法。

Fogra51/SCCA 在數據與對色會有更好的一致性,我還沒開始做Fogra51有幾個方面的考慮:
1. Fogra39 在 軟體環境/客戶端認知/印前生產 都算成熟,大家比較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2· 在 Fogra39 流程的基礎下,印刷時以G7灰平衡的觀點來操作,將權重放在灰平衡上,這個模式看來也還行,與數位樣的對色問題上降低了一些Fogra39紙張偏黃的影響。
3· Fogra51/SCCA 必須以M1 操作,單點量測就算了,strip reading 要跑兩趟才能取得M1數據,估計印刷師傅又要說你找麻煩了。
4· 基於以上,我得等到 Adobe 環境內建 Fogra51 及 單趟M1 讀取工具(i1 Pro3?) 的出現才會啟動Fogra51 模式吧!
以上是我在 Fogra51/SCCA 的想法,有人開始在跑 Fogra51/SCCA 了嗎?分享一下經驗與想法吧。
Tags: Fogra PSO, idealliance g7, 印刷標準化
19 8 月, 2019 › Fogra, G7, 印刷標準化 › Administrator › no comments ›
印機例行健檢
使用工具:CT84,CT9 (工具使用說明請參考: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3118)

Area 0 :: CT84, 印機系統:版調及油墨評估


檢測結果:
印機部分:CMYK 版調沒有問題,全部都在Fogra39的規定範圍內;版調分布狀況也沒有問題,CMYK R squared 分別為0.979、0.973、0.987、0.989,表示印機系統健全,操作起來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油墨部分:C墨先天不良,操作空間較緊,不過都能操作到de5以下。
Area 1~8 :: CT9,印機操作,版面均衡
印機操作:
Area 1:YK 放墨太低,不過 灰平衡維持良好,df只有1.23;我的分數系統在灰平衡的權重遠大於滿版放墨,所以仍有87.37的分數。我帶的廠一直是這樣的態度:當灰平衡的操作與滿版操作衝突時,會以灰平衡為主,犧牲掉一些滿版位置;這是我的觀點,實際運作下來也沒太大問題;有不同見解者。歡迎提出討論。

Area 2:情況同 Area 1 ,只灰平衡更好,df僅0.47,取得95.55分。

其他 Area 3 到 Area 8 情況相似,
版面均衡
左右均衡:Area 1 ~ 4

以 Area 1 為基準,最大色差在 Area 3 黑版,色差2.6;不過看一下 Area 3 下方一片平網沒有黑色,k 濃度增加在預期中,而且色差只有2.6,左右均衡的操作應該ok。
上下均衡:Area 1 ~ 4 vs. Area 5 ~ 8

普遍的Y版色差較大,看來下方(Area 5 ~ 8)的墨都較重一些,Area 3 vs. Area 7 de(76) 為2.7;不過黃色在視覺的寬容性本來就大,以de(00)看的話也只有0.58,所以上下均衡也還算OK。

整體評估下來,整個印刷系統狀況良好,這陣子的印件應該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真要挑些毛病的話,C墨本質沒那麼好,但還是能操作到de(76) 5 以下。再就是黃墨上下均衡的差距較大,或許可再查一下Y座的傳墨系統。
PS. 再談一下de76 與de00,de00 較接近人眼感受,但對機器操作來講,de76 更加直白一些,在 bvdm MediaStandard Print 2016 也有同樣觀點,可參考: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2268
Tags: Fogra PSO, idealliance g7, 印刷標準化
8 8 月, 2019 › Fogra, G7, 印刷標準化 › Administrator › 1 comment ›
Level 2 tool release
工具釋放

第二個層次的工具是自動化Script+雲端工具,這個 script在Colorport完成資料讀取的同時,自動將數據丟到雲端,並呈現數據結果。
它降低了執行者操作的loading ,操作者只要負責刷色條就好,數據會自動丟到雲端,數據結果可以是檢測功能也可以是操作指令:比如操作者是客戶端或是品管部門,這個數據呈現的就是檢測結果、它已經可以是G7 BrandQ的概念;如果是由機師傅操作,這個結果就是工作指令,所要執行的指令也就是加墨減墨,讓印刷品質更趨近標準。
這個層次工具的反應速度是要比第一個層次快很多;同樣的數據操作,不同的反應速度,區分出"檢測"與"工作指令"的區別;對於印機這樣高速產能的機器,反應速度必須快到一個程度,才能達到"工作指令"的要求;另外,更快的反應速度,也增加了操作者使用的意願,不管是"檢測"還是"工作指令"。
先說明,這個執行程序必須取得管理者權限來指揮Colorport動作,還必須通過21 port(FTP)來上傳資料;它是否能取得你系統的權限及能否通過你的防火墻,我並不能確定,請自行處理這兩個問題。
以下是一種取得系統權限方式:以滑鼠右鍵點選程式,然後點選"以系統管理員身分執行"即可取得權限。

工具包下載:http://pbn.acsite.org/pbnTDF.zip
工具包內容:
Target Format:CT1.xml,CT9.xml,CT21.xml,CT84.xml,CT12.xml,CT23.xml
安裝導表定義檔TDF(Target Definition Format : Colorport: [目標]->[目標管理器]->[匯入]->選取上述 XML 檔。


導表說明:
CT1:單點測量,任何色塊,可以是 紙張、主色滿版(CMYK100)、CMYK 50 及特別色;使用CT1時請先測量紙張。

CT9:印刷控制(檢測)測量, 9個色塊 CMYK100+CMYK50+Gray(CMY504040)


CT21:印版版調測量, 21 色塊 0%,5%~95%,100% 以SCTV (Spot Color Tone Value) 計算版調

.

CT84:組合版調測量, 84 色塊 CMYK 0%,5%~95%,100% 以 CTV (Colorimetric Tone Value) 計算版調


CT12:G7快速檢測, 12 色塊 CT9+RGB

CT23:C9/gmi檢測, 23 色塊 CT12+CMYK25+Gray25(CMY251919) +CMYK75+Gray75(CMY756666)


=================================================================
ColorPort 下載:https://my.xrite.com/downloader.aspx?FileID=1168&Type=P
ColorPort 會根據系統語系執行其語系版本,我的監看程式先放兩個語系:繁中(PressControl_TC_web.exe)及英語(PressControl_EN_web.exe),不方便使用繁中版的可用英語版。
對於其他語系(如簡中_CN)可以在"C:\Program Files (x86)\X-Rite\ColorPort 2.0\Resources"將"xxx.mo”語言包拿掉,僅留下"en.mo",這樣ColorPort就會強制以英語版執行。

在執行監看程式前請先執行一次量測及儲存的動作,儲存格式請依以下設定儲存,之後監看程式會以此格式儲存資料後上傳雲端。


ColorPort 監看程式使用:
執行PressControl_TC_web.exe,執行時保留Folder 結構,
填入工單號碼,按"監看"啟動監看,按"Ctrl-`”停止監看。



以上工具對我來說用起來很順手,可以很快地取得我要的資訊,如滿版位置,版調位置,印版及印機的相對版調關係等等,掌握這幾個資訊就可以很快掌握整個印機系統狀況;但畢竟是自己寫給自己的工具,一些程式偵錯點我並沒有收起來,大家看到一些奇怪的資訊請自行忽略,另外一些資訊連結比對功能也先不做介紹,各位可以自己摸索一下,以後找時間再寫。
目前數據標的主要對象是以 Fogra39(M0) 為主,有些地方可以切換 Fogra47(模造),Fogra51、C9、gmi…等等。
這裡會把工具開放出來,希望能對這個產業的"色彩標準化"能有一些助力,畢竟這裡是$$門檻最低的工具平台,透過一些學習與摸索,只要一顆i1,就可以達成任何印刷規範;回到本系列的宗旨:"Print By Number”,只要數據攤開來就什麼都清楚了。
需要發展的項目還很多:比如色彩交換格式 cxf 的讀取、M1數據如何更方便取得、i1以外的量測儀器的數據讀取、ColorPort 以外的量測軟體的自動化、更多的色彩目標(Fogra52..,CRPC…,XCMYK..)、數據的管理,比對,連結,分析…Brand Color的操作與管理等等方面還有很多方向需要繼續發展。
再次聲明,這是自己寫給自己用的工具,幾年來就靠這樣的工具拿過超過20次的G7與一次的Fogra PSO ,更重要的是廠裏的日常作業經由此簡單的工具得以維持穩定的品質;但必竟是自己寫的工具,自己覺得好用,別人可能未必覺得好用!釋放出來,測試一下我的工作邏輯是否對別人也管用?…當然也有可能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門檻最低只需要i1就可以了
#開放資源通常都需要一些學習曲線
#這裡沒辦法談很細有問題就問吧
#自我感覺良好是一定要的
Tags: idealliance g7, iOne, xrite, 印刷標準化
23 7 月, 2019 › Fogra, G7, 印刷標準化 › Administrator › no comments ›


還是那幾句話,
印刷標準化很簡單,滿版與版調兩件事而已。
我的工具程式也確實有用,但在施行上有幾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檢測, 用到的資源最少 ,比較沒有時間壓力 ,只要使用colorport或i1 profiler將資料丟到我的網站 pbn.acsite.org/cmykDe就可以有檢測結果。
執行的人必須要有點 sense ,要知道怎麼存檔?檔案要丟到那裏?呈現的資訊要怎麼解讀?
如何運用這些資訊來改善目前的工作。
第二個層次是自動化Script+雲端工具,它當然也具備上述檢測的功能;只是進一步,這個 script在i1完成資料讀取的同時,自動將數據丟到雲端,並呈現數據結果。
它降低了執行者操作的loading ,操作者只要負責刷色條就好,所要執行的指令也就是加墨減墨;這個操作模式是可以交到印機師傅的手上的。
然後這裏的反應速度是要比第 一個層次快很多,更快的反應速度,也增加了操作者使用的意願。
第三個層次是自動化script + local sever ;這裡的工作型態跟上一個層次一模一樣,只是資料不往雲端丟,而是丟到local sever,資訊呈現結果不會受到網路環境的影響丟失或變慢,速度也比雲端版要快一些,且資料全在local 端,在後續資料的管理分析上更為安全、完整。
我會試著放出第二個層次的 script ,但先說明,這個script是否能取得你系統的權限及能否通過你的防火墻,我並不能確定。
Tags: Fogra39, idealliance g7, 印刷標準化
19 6 月, 2019 › 色彩管理, Fogra, G7, 印刷標準化 › Administrator › no comments ›

印刷標準化的概念很簡單: 滿版色度到位,版調到位,有些規範再加上灰平衡到位也就成了。
執行上說來也不難;
滿版色度到位用Beer’s Law工具也就是幾次墨鍵加加減減的功夫而已。
版調到位是要再麻煩一點,墨鍵上的加加減減也可以影響到版調數值,在系統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光靠墨鍵加減,就可以在TV tool 的數值反應下來達成目的。
如果系統狀況不好,那就比較麻煩了;版調的最後呈現是由印版與印機共同堆積出來的效果,所以版調出了問題它可能是印版的問題也可能是印機的問題。
通常印版的問題相對較少,真有問題處理起來也簡單, 除開穩定度問題,最多也不過就是修飾一下出版曲線就能達成我們的目的。
印機的問題相對要複雜一些,印機會有本身機械問題;水(輥)墨(輥)問題,橡皮布耗損的問題……,一旦發現問題處理起來都不容易。
簡單舉個例,不管是滿版或網點,印版鮮少有上下左右不一致的問題,印機上倒是經常發生。參考一下這個案例: 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3021
影響因素有可能是印機左右兩邊印壓不一樣、橡皮布受傷(損耗)、墨輥傳墨不順暢…總之處理起來挺麻煩,光靠修CTP版調是處理不來的。
這裡來談版調工具(Tone Value Tool)有兩個用意:
-
在生產設備狀況良好的前提下,TV tool 用來幫助我很快地達成印刷標準化的第二個要求:TV到位
-
在生產設備有問題的狀況下,TV tool 用來幫助我快速地判斷問題點。
導具先出:基本組成也就是CMYK 4組版0%、5%~95%、100%各21階,總共84個色塊。

Colorport 導表敘述:
两種使用方式
CT21.xml 可以在印版或印刷上使用, 一次取得21階的版調資訊。
CT84.xml 印刷上使用,一次取得CMYK 4個版的版調資訊。
數據準備方法参考之前貼文。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3011
對於版調分佈評估我有一個R square (R2)的單一指數用來評估版調分佈足否理想,請參考: 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2912
使用案例:
印版範例:

印版在50%處為43.9,這家廠我知道是因為印機網點擴張太大,所以在50%處降了6個%,使得最終結果可以維持在64+-4以內;有了數據,自然就知道怎麼處理問題,這43.9是一個被處理出來的結果;這個案例說明我如何運用TV Tool 來處理印刷標準化的 TV問題;另外,R2指數0.999,顯示印版的版調分布狀況良好,一般印版上的版調分布不會有什麼問題。

這是一個趨近1:1的線性版調,R2為0.9996,版調分布狀況大致良好,有一些缺陷,影響不算大,真要檢討,又是另外一篇了。
印機範例:

這是一組印機版調案例,CMYK R2都在0.95以上,看到這樣數字可以知道印機系統狀況不錯,要進入什麼樣的規範都很容易處理,估計要拿G7也就兩三個鐘頭的功夫。

這組案例Y版的R2只有0.8,顯然印機系統有問題,這個案例在要求更換橡皮布後順利取得G7資格書。
印機與印版TV資訊可以相互比對:

這個案例比對印機與印版版調數據,可以有幾個分析:
1 印機50%處為65.38,符合Fogra39規範。
2. 印版50%為45.76,可知印機網點擴張較大,因此降低印版網點以使得印機擴張進入目標範圍。
3. 比對印機與印版50%處,得知印機將網點擴大了19.62, 確實是大了一點,不過在這個系統下運作是可行的;當然,還是會建議廠家將印機擴張維持在16上下,印版就得以以1:1線性輸出運作。
如前述,印刷標準化就兩件事:滿版(SID)與版調(TV);滿版處由Beers Law 可以很快處理掉,版調部分是比較麻煩,TV tool 可以用來協助版調到位或是幫忙判斷系統問題。
Beers Law 工具 跟 TV tool 在我的工作上幫助很大,Beer Law 工具的指令相對明確,就是加減墨而已;
使用 TV tool 的重點在於快速地得知系統訊息,再來判斷下一個步驟要怎麼進行,從最基本的加減墨來影響版調到修改CTP曲線、更換橡皮布…到整個印機系統檢測(壓力,水墨輥、水槽液…)。
如何用TV tool 來處理系統問體還在累積經驗中。
#印刷標準化
#TVITool
Tags: Fogra PSO, idealliance g7, TVI, 印刷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