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B printer control,icc profile on 36 patches

RGB printer control,icc profile on 36 patches

cr303onicc36
Fig. 點狀設備色彩儀,量測36個色塊即可完成icc profile,測量時間在兩分鐘以內。

上一次發文,成功將家用印表機用42個色塊的profile把色彩帶入G7 Targeted範圍(紙張除外),或許在這個產業應用,這不是一個重要的題目,沒有人會在意家用表機能達到什麼樣的色彩規格,但對於一個尋求色彩工作方法的人,尤其是在降低色彩管理作業門檻的工作上,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用最簡單的設備、最低階的儀器、最少的工作程序,將色彩輸出帶到我們制定的範圍。不管對像是幾千萬的印刷機或是幾千元的印表機,工作態度、工作邏輯是一樣的:經由數字的運作來達到色彩控制的目的。

curve4onEP360

Fig. 用Curve4驗証G7 Targeted,除了紙張,其它數據都有過。

在色彩數字的運作之上,材料(紙張、色墨)是第一個問題,當材料的能力不夠,所能做的就是換紙、換墨,直到能符合基本需求。再來才是控制能力,要對設備的運作有足夠的認識,對色彩的數學訊息有足夠的理解,才能將色彩輸出控制到我們的制定範圍。

舉個例子,在Photoshop我們該如何確實的將C100、或是C50的墨量從家用印表機印出來?光這個動作至少有兩個關卡:

1.家用印表機大都是RGB(driving)印表機,放C100訊號時,它會先被轉成RGB訊號再去推動印表機。但,因色料系統,實際印表機一定是CMYK印表機,所以,在真實推動印表機時,會經過一個RGB to CMYK look up table 去推動CMYK墨量。所以,當我們要真實輸出C100色墨出去時,要放RGB訊號(0,255,255) 才能達成放出C100色墨的效果,同樣的,要輸出C50色墨時,則要放出RGB訊號(127,255,255)。換個方式說,當你放C100資料到RGB印表機時,不可能得到C100的放墨量。

下面兩張圖是M50與Y50放墨的例子,上一張是讓printer driver直接解釋 Y50與M50,可以看出Y50裡面混了一些M的墨點進去, M50則混了Y及C的墨點進去;這樣的放墨行為無法取得明確的放墨控制。下一張圖則是以RGB(255,255,127)及(255,127,255)去驅動Y50與M50的放墨,可以看出 這樣才能達成明確的控墨。

M50Y50

Fig. 在RGB printer,要以RGB訊號推動才能取得明確的色墨控制。

RGB to CMY 的轉換公式如下:
C = 1 – R
M = 1 – G
Y = 1 – B

如果要加入K,則轉換公式如下
K = min(C, M, Y)
C = (C – K) / (1 – K)
M = (M – K) / (1 – K)
Y = (Y – K) / (1 – K)

另,CMYK 到 RGB 的轉換公式如下
R = 255 × (1 – C) × (1 – K)
G = 255 × (1 – M) × (1 – K)
B = 255 × (1 – Y) × (1 – K)

以我經常用的CT10導具,它的相對應RGB組合如下:

CT9RGB

有了這樣的理解,家用印表機(或是RGB驅動印表機)一樣可以做到有效的色彩控制。

*ps1. 公式運算時請將數值Normalize 到 1.0,如C100 為C 1.0,C 50為C 0.5;R255 為R 1.0,R127為R 0.5。
*ps2. K 的介入,會牽涉到更多的規則,上述衹是一個通則。

2.家用印表機的驅動程式,會有很多自行對色彩解釋的方式,每一種解釋方式對我來說都是一個黑盒子,無法掌握裡面的運行邏輯,所以在驅動程式裡面,務必關閉掉所有這種自行定義的色彩解釋方式,才能達到完整的自行掌控。

DriverNoCMS

Fig. 印表機驅動程式請關閉色彩管理。

*ps.有些印表機的驅動程式沒有明確的icc 開關機制,我只能説,去嘗試各種控制選項,儘可能達成純粹的頻道輸出( CMYK頻道色塊不要有其它的墨點介入)。如果找不到,色彩就無法做完全的控制。

理解以上兩個關卡,我們才能有效的對家用(RGB)印表機達成色彩控制。

能對頻道作出清楚的控制,建立出來的icc profile才有其意義。

icc profile 是一種很有效率的色彩控制(溝通)方式,衹要操作條件沒有太脫離常規,它可以很快帶來80分以上以上的水準。

到目前,要能做到icc profile 來控制印表機色彩最低的門檻,大概就是i1加上i1 profiler,這個配置可能要到8萬左右。

在降低門檻這個工作項目上面,目前最便宜的光譜儀,可以降到祇有幾千元,精度是有些問題,但80分的水準還是有的。軟體方面有幾個open source的軟體可以使用,如ArgyllCMS 及little CMS。

但是在工作方法上還是不夠,傳統上做profile少不了大量的色塊樣本,最基礎的大概都要在400個左右,CR30這類低階儀器是很難去做400個樣本的工作。所以在工作設計上,我一直在想,最少能建構icc profile的最少色塊,可以是多少?

所以,有了這樣的探索旅程。

原則上當然是越少越好,但也要能維持基本品質。

我從ArgyllCMS去嘗試,配合i1架構,一個strip是21格色塊, 以ArgyllCMS放出的21個色塊,算出來的icc 在版調(tone value)上是可以的,但明顯的灰平衡並不夠好。

我再嘗試用兩個strip,42格的色塊能有什麼樣的表現?
輸出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沒有80分,起碼也有75分。(分數的規則,那又得是另外一篇了)

icc21Test

Fig. 最左邊為原始狀態,中間為21格的icc,右邊為42格的icc.

更重要的是,工作程序非常的快速,用i1掃兩個strip自然是不到一分鐘的事情,計算profile也才兩分鐘;所以整個profile的程序,從量測到取得profile也不過是三分鐘的事情而已。

在上一篇用CR30配合對位板去量取這42個色塊花了大約5分多鐘,這是我可以接受的工作量。

上一篇也有提到,我用CR30去讀取數據,要把它轉成ArgyllCMS格式,還需要一段程式來做轉換。再就是要讓user去執行ArgyllCMS的參數與指令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所以我直接做一個程式去整合CR30數據的改寫與ArgyllCMS指令與參數的呼叫。整個串接下來,工作場景是:user衹要負責量完42個色塊,程式就會自動丟出一個icc profile 出來。

那怎麼又變成是36個色塊呢?ArgyllCMS的profile 程序,內定包含4個黑色及4個白色,也就是重複了三個黑及三個白。作為點狀測量工具,把這重複的6個色塊去掉也是不無小補,另外ArgyllCMS放出的色塊中並沒有M50,我做了一個替換,看來並沒有影響到profile的結構。

再來,在導具的設計上,CR30在小的色格要配合定位板使用;我把色格放大到3cm×3cm,這樣操作起來會更加順暢,不需要對位板。實際操作下來大概兩分鐘可以完成36格數據的收集。

於是,有了新的導具設計如下:

CRicc36RGB

Fig. 大面積36格icc 導具(RGB)。

以Fogra39為參考,36格icc導具色彩樣本的分佈如下圖:

RGB36Gamut

Fig. ArgyllCMS 36格色彩分佈(參考Fogra39空間)

可以看得出來,ArgyllCMS的色樣分佈更多是放在暗部,亮部只用幾個代表色就帶過去,但整個icc的結構很完整,已經足夠產生令人接受的品質。

就像前面提到的,我說這是一個工作里程碑,用最少的色塊、最便宜的儀器、最快速的作業來達成可以接受的結果。這是一個可以引領更多業界人士(或教學單位及學生)將色彩現象帶入數據領域的工作程序。 撇開儀器及材料,就工作方法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成果。

1 person likes this post.
pixelstats trackingpixel

無迴響

rssComments RSS   transmitTrackBack Identifier URI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add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