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By Number :: The minimum, yet, functionable.

The minimum,  yet,   functionable.

探索平版印刷色彩控制的最低門檻:

最少的控制/檢測點
最低的硬體建置成本

這個最低門檻,還是要保有一個"堪用"的品質輸出,不是一味的只是降低建置成本、簡化程序。

我經常講的,平版印刷必要的控制項是:滿版到位、中間調到位;或者是用單一灰平衡到位來取代CMY中間調到位。

如此結構下來,CMYK 100、CMYK 50 再加上灰平衡C50MY40 總共9個色塊的數據就可以對印刷品質有很好的評估,當然,如果能先確定四色版調已經是良好的分佈,這9格的數據就更具代表性。

Fig. CT9

再往下拉一階的門檻是:CMYK 100 加上 K50與 CMY 504040 灰平衡總共6個色塊。

這裏的意思是,用單一灰平衡色塊來涵蓋CMY中間調的表現。

再一層的意思是:灰平衡色塊的驗收數據是Lab的方式,是一個與視覺相關的數據方式,相對於TV(Tone Value 版調值)是一種機械表現的數據方式,一但視覺數據成立了,是可以不用管機械數據是如何表現了。

Fig. CT6

繼續往下一階的門檻是:K50 + 灰平衡。到這裏,不理會CMYK 滿版的位置是否到位,只要把中間調/灰平衡的位置控制到位,影像表現通常不會有大問題,因為在一般的影像數據分佈,CMYK 100 的分佈必竟不多,所以只要把中間調顧好,尤其是把灰平衡顧好,產出的影像通常不會有大問題。

Fig. 此例,C墨滿版已明顯太重,但灰平衡到位,影像看來沒有問題。

如果能先確定印刷系統是健全的,那當中間調控制到位時,滿版位置也會同時到位。

另一個情景是,印刷系統的變數太多,諸如橡皮布彈性、水槽液ph值、導電度、墨輥溫度、印壓設定……都可能影響到中間調的表現而導至滿      版與中間調無法同時到位,在這個情況下,寧可放棄滿版位置,維持好中間調,如上所述,一般的影像數據分佈,CMYK 100 的分佈必竟不多,所以在印刷系統狀況不是很好的狀況下,寧可維持中調而放棄滿版位置。當然,滿版狀態還是不能太離譜,真的狀況差太多的情況下,還是要重新把整個印刷系統校正回來。

所以,最精簡的檢測點,就只要K50 + 灰平衡就可以了。確實的把K的中間調顧好、把灰平衡顧好,兩個檢測點就足以維持影像輸出不會出太大的問題。

Fig. CT2

至於這兩個檢測點的目標值,依G7的建議,K50的濃度值要落在0.5上下,灰平衡的濃度值要落在0.54左右。不過在我的工具設計裏,灰平衡是以  Lab 形式做為目標值,a,b 目標值為紙張 a,b 值的一半,L值則要求落在58附近。

Fig. 依G7的建議,K50的濃度值要落在0.5上下,灰平衡的濃度值要落在0.54左右。

以上,K50 + 灰平衡就成為平版印刷最基本而且有効率的控制項。

再甚者,對於彩色影像的 CMYK 組合,K的介入太約要到L值低於50時才會會開始,所以,就單獨影像印刷而言,只要把C50MY40灰平衡色塊照顧到了,影像輸出就大至可以到位。

結論是:平版印刷的最低的檢測門檻,只要一個灰平衡控制點就可以保有基本品質的輸出。

Fig. CT1

硬體建置的最低門檻。

既然是往最低門檻的方向,那些超過二十萬元以上的設備自然不在討論範圍內。這裏考慮方向是:儘可能降低建置門檻,讓業界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這個以數據為基礎的作業觀點。

這裡的"更多人",不再只是專業的印前部門及印刷部門;而是希望像經常在生産端與客戶端穿梭溝通的業務人員,或是稿件源頭的平面設計人員、廣告主,都能透過這些低門檻的軟硬體設備,隨時都能以數據的觀點來檢視印刷品質,而不是在沒有標準環境控制下,以主觀的認定去評定印刷品的好壞。

降低門檻是為了擴大群眾參與的一種手段。

既是在往拉低門檻、擴大參與的路上,i1還不足以擴散到平面設計師、廣告主、業務甚或相關系所學生的這個用戶層。必竟 i1還是有一定的價格門檻,而且必須掛在電腦(筆電)上才能夠工作。

因此,更便宜的儀器、直接能在手機上運作,才能更有機會符合更廣大的使用對象及更機動的使用場合。

朝這樣的方向,接觸到了CR30 這個光譜儀設備,先聲明,這裏並不對任何設備背書,這只是一個探索過程中接觸到的項目。

我開發工具的基本邏輯是:取得光譜數據,再將光譜數據轉化到可供控制/檢測的資訊如:濃度、版調、色差……等在印刷品質上控制/檢測的數據方式。

只要能有取得光譜數據的SDK,我都樂於嘗試各種可能的工具,在儀器價格及其精準度的組合之中,尋求最有利的方案。

CR30目前跟i1數據比對大約有1個de00的差距,所以先説明,CR30目前還不足以用在G7或Fogra PSO這些考試的精度;但用來很快瞭解印刷品質的滿版有沒有到位?中間調有沒有到位?灰平衡有沒有到位?CR30還是很有効率的工具。

我認為它在"堪用"範圍,所以,我還是把我的工具邏輯套用上來,尤其是,能透過藍牙在手機上運做,便利性要比 "i1+ usb線 +筆電" 好太多了!

至此,硬體建置門檻再從幾萬元的i1拉到只有幾千元的CR30。精準度或許差一些,但便利性好上很多,用來對印刷色彩品質的檢測,相對於沒有任何數據依據的主觀判斷,已經是好上太多。就把它當成是引領群眾(layman)進入數據空間的敲門磚,CR30算是還不錯的一塊磚。

Fig. 灰平衡功能 on iOS

Fig. 量版功能 on Andriod

目前先完成兩個工具:

第一個工具就是單純的濃度計,比傳統濃度計再加上了光譜濃度的功能,在處理特別色上面會更方便。

第二個工具綜合了Beer’s Law 放墨預測、版調、灰平衡單點控制、SCTV、量版器等。比起濃度計又多了很多控制上的概念。

在引導師傅的時候,基本上還是從濃度計開始,最單純,也具備一定的控制品質。

但要做更細緻的控制的話,還是要到第二個工具的領域。

以上,兩個工具的應用,已足以處理平版印刷上大部分的問題,精度或許差一些,但大輪廓的描述沒有問題。品質上的問題、機械上的問題,都可以測試出來。

相關印刷標準化的軟硬體到目前已經很成熟,也有越來越多的廠家願意投入資源以符合國際標準化的要求,但也有很多廠家從未有標準化的觀念,或是數據化的觀念。

以下這個例子是同一家印刷廠,兩個師傅兩部機器印出來的成品,色差有點大,廠長要我來看看是什麼原因,CR30濃度計顯示M墨濃度一邊是1.72,一邊是1.95;同一家廠的兩個師傅各憑自己的喜好,印出了兩種不同的樣子。這清楚顯示了廠里沒有數據管理的概念,任由師傅按自己的想法操作。處理這種低階錯誤,CR30 就已經很足夠了!

如再加上Beer’s Law、版調/TV、灰平衡工具、SCTV、量版器等, CR30該可以處理印刷品一半以上的問題了。

用哪一個儀器並不是我的重點,重點是要建立起數據處理的觀念。

拉低建置門檻,就是為了更多的人可以參與數據管控的概念。

簡單結論:在檢測點的最低要求,確實的檢查/執行單點灰平衡到位,即可符合大部分的需求。

在儀器建置的最低要求,透過CR30的App,可以處理大半以上印刷品的問題。

在往探索最低門檻的路上,軟體邏輯大致不變,硬體上則繼續追尋各種可能,不只限於CR30。

Be the first to like.
pixelstats trackingpixel

無迴響

rssComments RSS   transmitTrackBack Identifier URI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add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