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by Number :: Chung’s lecture and what I think about one click control

Chung’s lecture and what I think about one click control

上星期有幸聽了鍾兆魂老師的講座,受益匪淺。這一個講座下來,我對今後的工作能有更大的把握。

以現階段來說,在色彩管理這個項目上,不管是軟體的能力、機器的計算能力及儀器的能力都已經是非常成熟的狀態;問題是設備的操作能力不到位的話,所有的色彩管理架構都是白搭。

在眾多的色彩生產設備當中,平版印刷機(offset)算是非常難搞的。作為一個紙張上最高效能的色彩生產設備,平印機結合大量的物理、化學、機械、電機、電子、數據運算等等各方面的領域組合出的一種高效能的生產設備,也因此平印機操作的變數也是來自各個方面;

我們隨手拿幾個單位詞來說說,看一下我們對平印機的操作有多少瞭解:

溫度(環境、油墨、墨輥、水槽液)

溼度(環境、紙張)

電導度(水槽液)

ph值(水槽液、噴粉、紙毛)

濃度(油墨、水槽酒精)

粘度(油墨)

壓力(橡皮滾筒、壓力滾筒、墨輥)

張力(橡皮布、紙張)

拉力(咬爪)

彈性(橡皮布、墨輥)

厚度(橡皮布、襯墊紙、墨膜、紙張、印版)

……

以上這些物理量都有可能影響到平印機印刷的影像色彩品質(尤其是網點擴大),我們瞭解了多少?又能掌握多少?

鍾老師多次提到網點擴大變化,對色彩的影響遠比密度的影響要大得多,而網點擴大背後的因素有多達20個以上;網點擴大的穩定才是機況穩定的最佳指標。

網點擴大不僅僅是機器穩定的指標,也同時是影像色彩穩定的指標;然而現在大部分印刷廠的操作邏輯大多還是以濃度為主。以濃度為主的操作觀念,至少有兩個盲點:

1.維持濃度並不等於維持色彩,同一個濃度在不同的紙張上會呈現的不一定是同樣的色彩;而ISO發佈的只能是色彩值而不是濃度值;我們要追求的是色彩值,而不是濃度值。

2. 如上述,影響網點擴大的變數極多,滿版濃度維持住了,中間調則不一定在哪個位置?而中間調的位置影響色彩的品質更勝於滿版的位置。

在實際的操作上,師傅也不見得都衹是維持濃度,大部分的師傅在操作濃度之餘,會去比對打樣再做一些控墨上的調整。這樣的工作方法看似交待了客戶驗收時色彩品質的問題,因為跟的是著客戶的簽樣,色彩的方向是客戶認可的;但這樣的工作方法,後面還是有幾個盲點(或是缺陷);

1. 師傅從來不會去質疑這個樣符不符合標準;如果這個印樣不符合標準的規範,印機是有可能跟不上的。

2. 在生產操作的當下,師傅很少會去質疑自己的機器是不是在好的狀態;機器如果不是在好的狀態,這個印樣有可能是跟不上的。然後跟不上的處理方式通常都是叫印前重新修色,而不是檢討整個系統狀況有沒有到位。

Fig. 左手邊的印刷品客戶不滿意,業務要求印前部門在photoshop修色,修了好幾個版本都印不到想要的結果,最後是我們讓印版跟印機的組合達成Fogra39的規範後,原始檔案不經過修色就直接達成了客戶要求的色彩成果(右邊)。也就是說,當印刷系統都到位的時候,印機可以更輕易地達成數位樣或者是軟打樣的結果,所以當印機顏色不對時,要先瞭解的是印刷系統(plate+press)有沒有在狀態內?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印前修色,然後鬼打牆的始終達不到預期的効果。

3.客戶在簽樣的時候大多不是在標準光源下簽樣;師傅在標準光源下依據樣張所操作出來的色彩跟客戶在日光燈下簽樣的色彩會有差異;所以有時候也會遇到當客戶在印機控墨臺上看印時,想法又不一樣了。

Fig. 右邊是打樣,左邊是實際的印刷結果,我原以為是師傅操作不到位,但結果是客戶看印時要求的就是左邊那個樣子;所以客戶簽的樣,跟他實際看印時的要求還是有可能不一樣。

4. 師傅在跟樣的時候,還是以眼睛跟自己的認知來做放墨決定,這個時候就是一個脫離數據化、脫離標準化的開始;當換別人來印這個印件或是下一次他自己再印同一個印件時,不見得會印出一樣的效果。

Fig. 同一個印件、同一組版、同一部機器,早班與晚班的師傅印出來的東西不一樣。

師傅看樣跟印,是一個理所當然的工作方法。但是有的師傅跟得到,有的師傅跟不到,我們又要做什麼樣的理解?

我們把它分成幾個狀況。

1. 系統狀況好的時候(plate、proof and press, all in good shape),好的師傅,不好的師傅都跟得上;因為系統狀況是好的,一切按標準程序操作,系統自然產生標準化的結果,這也就是標準化的意義,也是我們應該要去追求的;再加上若能完全依循鍾老師的指導,我們不只是跟得上,而且是要很快就跟得上。

2. 系統狀況不好的時候,好的師傅跟得上,不好的師傅跟不上,我們要做什麼樣的理解?

至少,我是做這樣的理解:

我常講印刷標準化就兩件事:滿版到位,中間調到位;當系統狀態不好的時候就很難做到兩者都到位;師傅照顧滿版的時候就顧不到中間調,要把中間調顧好,滿版就不會在位置上。

這個時候我們再來想一下:當滿版與中間調不能兼顧的時候,顧滿版比較重要,還是顧中間調比較重要?

我的想法是,顧中間調比較重要,因為影像的組成大部分都還是發生在中間調,滿版位置讓他飄走一些對整個影像的影響不大。

再回到師傅跟得上,跟不上這個問題。

我認為在系統狀況不好的時候 ,好的師傅會更專注照顧中間調,而且有能力將CMY這三個頻道的中間調處理到他想達成的色彩,另外一種理解也可以是:好的師傅隨時都有能力將CMY三個頻道的中間調組合出好的灰平衡;相對於所謂不好的師傅,在系統狀況不良的時候,缺乏對中間調的應變能力,這時候師傅要嘛跟不上,要嘛要花好多好多的紙張才跟得上,師傅的價值在這個時間點就看得出來了。

當然還有一個狀況就是:系統狀況爛到的不管怎麼樣厲害的師傅都跟不上;但至少好的師傅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不好的師傅就是瞎猜,然後把責任推到別的部門。

凡事遇到問題了,才看得到價值。

綜合以上,印刷廠應該要有去追求達成第一階層(first tier) 的信念,確實的保養,確實的遵守標準化規範;不管哪一個機台印,哪一位師傅印,什麼時間去印都能印出一樣的標準品質。

但事實上變數如此之多,所以第2階層(2nd tier)要求就是要對中間調能有足夠的應變能力。在系統不是在最好的狀態下,一樣能夠交出80分以上的產品。 好的印刷廠至少要能達到這第二階層的能力。

我試著要把這第二層的能力導入數據化的操作,有別於現在師傅用眼睛及自己的認知去操作機器,數據化的操作概念讓所謂的“不好”的師傅能夠將色彩操作到位,讓“好”的師傅可以每次都能操作出一致的品質。

這個操作概念的基本邏輯是:

每一個印件都有明確灰平衡依循(灰色塊C50MY40的灰值目標為紙張ab值的一半,L值則依紙張類別不同),既然有了明確的灰平衡(中間調)規則,這個對中間調的應變能力也就被規則化下來;一旦有了規則依循,不管誰來執行,都能執行出相同的結果。

有關這單點控制更詳細的敘述,可以參考一下這裡。

http://www.pbn.com.tw/wordpress/2021/10/17/one-click-press-control/

另外我在這單點控制工具的設計上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給印機師傅使用,就是單點測量,單點控制;如果師傅願意的話,它可以掃描10個色塊,同時去瞭解CMYK滿版及中間調的狀態。

第二部分是給系統人員使用,這裡的工具幫助系統人員去隨時監看印版的版調、印機版調、數位樣品質、G7檢驗工具及軟打樣檢查……

提供系統人員方便的檢測工具,以確保印刷系統處於良好穩定的狀態,印機師傅的單點工具才能發揮更全面的價值。

==================================================

話說我把鍾老師的課程內容與一位已經在用我單點工具的師傅聊了一下,他都能同意鍾老師的內容,但也直接講他沒有辦法做到這麼細;我隨口問了最近水槽液的ph值有沒有量,他回說有一陣子沒量了,有量沒量好像差不多。

他目前已經非常依賴單點工具在中間調做即時的調整,近兩年用下來印件沒出過什麼大問題。

我幚他開了方便法門,但好像也因此多少帶出了一些惰性。

説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惰性就是人性中的一大部分。

這樣算來,我的工具算是一個成功的工具嗎?

1 person likes this post.
pixelstats trackingpixel

Tags: , ,

無迴響

rssComments RSS   transmitTrackBack Identifier URI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add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