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by Number:: Tools for PBN

clip_image001clip_image002

還是那幾句話,
印刷標準化很簡單,滿版與版調兩件事而已。
我的工具程式也確實有用,但在施行上有幾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檢測, 用到的資源最少 ,比較沒有時間壓力 ,只要使用colorport或i1 profiler將資料丟到我的網站 pbn.acsite.org/cmykDe就可以有檢測結果。
執行的人必須要有點 sense ,要知道怎麼存檔?檔案要丟到那裏?呈現的資訊要怎麼解讀?
如何運用這些資訊來改善目前的工作。

第二個層次是自動化Script+雲端工具,它當然也具備上述檢測的功能;只是進一步,這個 script在i1完成資料讀取的同時,自動將數據丟到雲端,並呈現數據結果。
它降低了執行者操作的loading ,操作者只要負責刷色條就好,所要執行的指令也就是加墨減墨;這個操作模式是可以交到印機師傅的手上的。
然後這裏的反應速度是要比第 一個層次快很多,更快的反應速度,也增加了操作者使用的意願。

第三個層次是自動化script + local sever ;這裡的工作型態跟上一個層次一模一樣,只是資料不往雲端丟,而是丟到local sever,資訊呈現結果不會受到網路環境的影響丟失或變慢,速度也比雲端版要快一些,且資料全在local 端,在後續資料的管理分析上更為安全、完整。

我會試著放出第二個層次的 script ,但先說明,這個script是否能取得你系統的權限及能否通過你的防火墻,我並不能確定。

Tags: , ,

Print by Number :: TV tool

印刷標準化的概念很簡單: 滿版色度到位,版調到位,有些規範再加上灰平衡到位也就成了。

執行上說來也不難;

滿版色度到位用Beer’s Law工具也就是幾次墨鍵加加減減的功夫而已。

版調到位是要再麻煩一點,墨鍵上的加加減減也可以影響到版調數值,在系統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光靠墨鍵加減,就可以在TV tool 的數值反應下來達成目的。

如果系統狀況不好,那就比較麻煩了;版調的最後呈現是由印版與印機共同堆積出來的效果,所以版調出了問題它可能是印版的問題也可能是印機的問題。

通常印版的問題相對較少,真有問題處理起來也簡單, 除開穩定度問題,最多也不過就是修飾一下出版曲線就能達成我們的目的。

印機的問題相對要複雜一些,印機會有本身機械問題;水(輥)墨(輥)問題,橡皮布耗損的問題……,一旦發現問題處理起來都不容易。

簡單舉個例,不管是滿版或網點,印版鮮少有上下左右不一致的問題,印機上倒是經常發生。參考一下這個案例: 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3021

影響因素有可能是印機左右兩邊印壓不一樣、橡皮布受傷(損耗)、墨輥傳墨不順暢…總之處理起來挺麻煩,光靠修CTP版調是處理不來的。

這裡來談版調工具(Tone Value Tool)有兩個用意:

  1. 在生產設備狀況良好的前提下,TV tool 用來幫助我很快地達成印刷標準化的第二個要求:TV到位

  2. 在生產設備有問題的狀況下,TV tool 用來幫助我快速地判斷問題點。

導具先出:基本組成也就是CMYK 4組版0%、5%~95%、100%各21階,總共84個色塊。

Colorport 導表敘述:

两種使用方式

CT21.xml 可以在印版或印刷上使用, 一次取得21階的版調資訊。

CT84.xml 印刷上使用,一次取得CMYK 4個版的版調資訊。

數據準備方法参考之前貼文。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3011

對於版調分佈評估我有一個R square (R2)的單一指數用來評估版調分佈足否理想,請參考: 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2912

使用案例:

印版範例:

印版在50%處為43.9,這家廠我知道是因為印機網點擴張太大,所以在50%處降了6個%,使得最終結果可以維持在64+-4以內;有了數據,自然就知道怎麼處理問題,這43.9是一個被處理出來的結果;這個案例說明我如何運用TV Tool 來處理印刷標準化的 TV問題;另外,R2指數0.999,顯示印版的版調分布狀況良好,一般印版上的版調分布不會有什麼問題。

這是一個趨近1:1的線性版調,R2為0.9996,版調分布狀況大致良好,有一些缺陷,影響不算大,真要檢討,又是另外一篇了。

印機範例:

這是一組印機版調案例,CMYK R2都在0.95以上,看到這樣數字可以知道印機系統狀況不錯,要進入什麼樣的規範都很容易處理,估計要拿G7也就兩三個鐘頭的功夫。

這組案例Y版的R2只有0.8,顯然印機系統有問題,這個案例在要求更換橡皮布後順利取得G7資格書。

印機與印版TV資訊可以相互比對:

這個案例比對印機與印版版調數據,可以有幾個分析:

1  印機50%處為65.38,符合Fogra39規範。

2. 印版50%為45.76,可知印機網點擴張較大,因此降低印版網點以使得印機擴張進入目標範圍。

3. 比對印機與印版50%處,得知印機將網點擴大了19.62, 確實是大了一點,不過在這個系統下運作是可行的;當然,還是會建議廠家將印機擴張維持在16上下,印版就得以以1:1線性輸出運作。

如前述,印刷標準化就兩件事:滿版(SID)與版調(TV);滿版處由Beers Law 可以很快處理掉,版調部分是比較麻煩,TV tool 可以用來協助版調到位或是幫忙判斷系統問題。

Beers Law 工具  跟 TV tool 在我的工作上幫助很大,Beer Law 工具的指令相對明確,就是加減墨而已;

使用 TV tool 的重點在於快速地得知系統訊息,再來判斷下一個步驟要怎麼進行,從最基本的加減墨來影響版調到修改CTP曲線、更換橡皮布…到整個印機系統檢測(壓力,水墨輥、水槽液…)。

如何用TV tool 來處理系統問體還在累積經驗中。

#印刷標準化

#TVITool

Tags: , , ,

Print by Number :: gmi and China C9

前陣子看到了兩個文件


gmi 是2017 11 月版本, C9 是2018 9 月 版本。

兩種規範在色彩(影像)評估部位是一樣的:

CMYKRGB 100 色彩值 (7格)

CMYK 50 TV + Gray(C50M40Y40) 灰度差(ΔF) (5格)

CMYK 25 TV + Gray(C25M19Y19) 灰度差(ΔF) (5格)

CMYK 75 TV + Gray(C75M64Y64)* 灰度差(ΔF) (5格)   *(C9 75灰為 C75M66Y66)

再加上紙張總共是23格。

評估部位一樣,但評分規則不一樣,評估基準不一樣,這裡做個簡單整理。

gmi 基礎是 ISO 12647-2:2004 Amd. 1:2007 /Fogra 39,量測光源條件為M0。

C9 基礎是 ISO 12647-2:2013 /Fogra 51,量測光源條件為M1。

色差公式均為ΔE2000。

評分規則如下:

1.  主色色彩值

c9-c1

c9-c2

c9-c3

2. TVI

c9-c4gmi

3. 灰平衡

c9-c5

c9-c6

在這部分的色彩/影像評分,C9 滿分為40分,32分以下判定為不合格;gmi滿分為56分,沒有特別標示"不及格"的分數門檻。

再來就是gmi的分數系統相對細緻,比如寬容值呈分級制,不同級別有不同分數,不像C9採單一門檻,過了就有分,沒過就沒分。

規則有了,我的工具也就可以寫了:

首先是23格導具

在這裡

再來是導具敘述檔(TDF)

Colorport: CT23.xml

i1Profiler: CT23.rwxf

樣本資料

使用分法請參考: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3011

資料檔一樣丟到這個地方: http://pbn.acsite.org/cmykDe/  就可以看到評分結果

注意上面有3種評分規則可供選擇:Fogra39、C9 及 gmi;

C9 及 gmi 評分基礎如上述,多出來的Fogra39是以Fogra39為基礎套用C9/gmi的評分規則;最大的差別是在TV25的部位,Fogra39與C9/gmi在這裡的TV差異達到7個百分點;

我目前的工作都還是在Fogra39,因此還是把這個部分寫出來。

Tags: , , ,

Print by Number :: Coated , unCoated; Fogra39, Fogra47

Fogra39 (銅版紙)是我目前工具內建的基準,但公司還是常會遇到模造紙(Fogra47)的印件,雖然在工作頁面有Fogra47的連結,但對師傅來說,總是多一個動作;


師傅的時間金貴,要他空出手來,找到滑鼠再到頁面上的"Fogra47”點一下,這麼一點時間,還是要幫他省下來。

要怎麼省呢?
數據AI得再拿出來用:
讓程式自動判定進來的數據是銅版紙還是模造紙?如果判定是模造紙,則自動切換到Fogra47基準,師傅的這一點點時間就可以省下來了。
別小看這一個小小動作;前面布局半天的色彩管理原則,全靠我們師傅金貴的雙手實現出來,在這裡多體貼師傅一點,色彩管理(印刷標準化)的成效也就能多實現一點。

那銅版紙與模造紙的數據判定特徵在哪裡呢?
第一個想到的是:銅版紙一定比模造紙亮嗎(L*值較高)?
我取了兩個銅版紙(F39)及兩個模造紙(F47)的數據相互比對:

其中 F47-1 與 F39-2 L*值只差0.15,以L*值來判定銅版紙與模造紙太過緊張,不適於用來做判定條件。

在觀察光譜數據中,發現在380nm處,銅版紙(F39-1,F39-2)的反射率均超過0.4,而模造紙(F47-1,F47-2)則都低於0.3;

是不是取380nm的反射率以0.3做為門檻是一個可用的依據?

幾個印件測下來大概是可用的,就這樣先定下來,跑些時間後再來檢討。

附上銅版紙與模造紙樣本數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把他丟到這裡體驗一下:

http://pbn.acsite.org/cmykDe/

CoatedSample
unCoatedSample

#數據AI

Tags: , , ,

Print by Number: UV cut issue

9/10 工具的UV cut 問題

在幾個場合中,發現很多 i1 UV cut 版本還在使用,UV cut i1 (M2)對紙白的解釋與M0或M1差別很大,自然對G7 Gray 的認定也會產生影響,由其我的分數系統在灰平衡有大的比重,直接的M2數據就會有一些誤判;為擴大參與面,我試著在程式中做一些修正,讓M2數據也能更合理的使用這個系統。

以下為同一樣本下M0,M2的10格數據比較:

可以很快看到b*值差異較大,且紙張影響最大,紙張b*值可差到2.99;灰平衡b*值則差了0.89。

紙張a*、b*值差異直接影響到G7灰平衡目標值,M0數據的灰目標ab值為0.05,-1.6,M2灰目標ab值為-0.33,-0.07,色差為1.5。

以M2數據進到我的系統,此樣本灰度差(df)為3.88,整體分數為76.3。

同一樣本以M0進到我的系統,樣本灰度差(df)為4.3,整體分數為73.81。

同一樣本M2數據獲得比M0數據更好的分數,但實際上M0數據更接近視覺感受;M2數據進到我的系統後,由於紙白認定的差異,會有視覺與數據不一致的情況發生。

那修正的邏輯規則在哪裡?

怎麼讓程式判斷進來的數據是M2?

修正邏輯有明顯的趨向就是紙張b*值差異很大,M2 b*值經由uv cut 擋掉短波長能量,紙白數值偏黃,b*值偏高,所以主要修正規則就是讓M2的b*值往負的方向偏一點(偏向藍色),至於要偏多少?我目前只能以一經驗數據先給予一個測試修正值,只能說目前是有效用,以後要怎麼作更系統化的修正,還待觀察;
下圖例:以同一M2數據經過修正,灰差(df)由3.88變成4.28,更接近M0數據的df:4.3;分數系統也由原本的76.3回到72.92,更接近M0數據的73.81。

如此修正,讓舊有的M2設備也能更合理的進到我的系統;擴大參與面,也是推動印刷標準(數據)化的一項重要工作。

然後我還是要重申:印刷色彩品質不必是精密科學,但數據係統一定有其必要。

再來談,如何讓程式判斷進來的數據是M2?確認是M2才會啟動修正功能?

先了解一下,所謂的OBA(Optical Briteness Agent,光學增白劑、螢光劑) 的作用是將比400nm 更短波長的能量轉移到430nm、440nm 附近,更高的能量使得紙張看起來更白,但也偏藍;uv cut 屏蔽掉400nm以下的能量,沒有 uv 能量轉移,也使得紙張數據的呈現上比較不偏藍。

回到數據觀察,同一紙張樣本,由於能量轉移,M0數據在430nm、440nm會呈現峰值,M2數據在此處則沒有峰值現象;依此規則,程式就可以判別出進來的數據是不是M2模式,如果是M2,就修飾其紙張及灰色塊的數值。

如此,完成對於M2數據的判別與修正,M2設備也能進入這個系統,擴大整個Print by Number 的參與面。

#uvCut
#擴大參與
#數據AI

Tags: , ,

Print by Number :: 9/10 patch tool on digital proof

有同學問到9格工具如何修正數碼打樣,我從幾個方面回覆一下

先說一些工作上的想法,

再來談工作方法;

i1配合9格工具相對於一些正規工具(Xrite eXact, intellitrax with ColorCert, Curve4…,Techkon Spectrodrive with PressSign, PressView, InkZone..;Heidelberg ink control with Prinect, Komori KHS, PDC …….) 花費最少不用講(只需硬體i1,軟體無費用)主要是我方便施行, 經由i1 光譜資料及其 Strip reading  能力,我可以迅速獲得色彩(Lab),濃度(SID),版調(TV)…等等影像複製時所需的參數並及時反映到控墨機制;快速的數據反應能力使得現場人員也更願意去操作,也使得"控制"這件事更顯得意義。

參考以下mp4附件,自動化script 帶動Colorport,數據反應速度約10秒鐘。

https://youtu.be/d8G_d66Are0

也許這9格工具的精度比之正規工具或有不足,但我必須說印刷這個產業在色彩資訊並不是一個要求百分百精度的產業,這個產業在色彩品質的追求上是一個80%的程度就可以交貨收到錢的產業(Fogra PSO 5000張生產驗收,也是70%達標即可)。回到我G7單點控制的脈絡,只要灰平衡(C50MY40)控制到位,80%的品質應可達成;以此脈絡加上9格工具使用,同時照顧到SID狀態及灰平衡,這一組合確實帶來快速且有效的結果。

回到數碼打樣,目前9格工具的設定的對象是在平版印刷依ISO12647-2:2007 Type 1 paper(Fogra39)所規範的SID 色彩值及版調(TV)再加上G7灰平衡定義,所以用在平印上的反應很直接;那可以用在數碼打樣(或數碼生產)嗎?

我認為可以用,但幾個地方要再說明一下:

1. 打樣要求的色彩數據精度照說應該是比印刷要高,要達到較高的精度,基本功的線性及icc的操作還是必要的,這就無關我的9格工具了。

2. 9格工具是以平印(Fogra39)的主色色彩值及版調為標的,數位生產的版調通常會經由icc 重組以獲取較正確的色彩值,因此9格工具的修正指令用在數碼機就不若平印機那樣直接反應,所以可能要多作兩三次去趨近目標值;但總之工作指令的方向是正確的。

3. 我還是常拿9格工具用在數碼機器的修正上,主要還是速度快;一個基本線性加icc 流程少不了兩個鐘頭,不滿意時再來兩次閉環修正,一個半天就去掉了;用9格工具我可以在20分鐘內完成至少三次CMYK主色加灰平衡修正(包括取得數據+反映數據+RIP 操作修正);數據精度先不管,以灰平衡為重點的視覺一致性應該具85%以上的水準了。比之兩個鐘頭取得95%精度,20分鐘取得85%成果我認為已經很可以了,更何況這95%的精度在非標準光源下的視覺一致性搞不好沒有灰平衡工具來得好!

4. 還是要補充一下,修正三四次下來,如果還是達不到成果(比如說是我9格分數系統的80分),還是乖乖回到線性與 icc 吧!

再來談工作方法;不知道同學是否已經上傳資料且看到數據結果?

資料流程先參考這裡: 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3011

我們針對數據結果再做說明,

如何看資料?

分3個部分::

1. Beer’s Law 滿版濃度落點預測,

clip_image026

圖像指令,X軸代表濃度,Y軸代表色差,長縱線代表實際放墨濃度,短縱線代表欲達最小色差的最佳放墨濃度,以 C版例,長線在短線左側,表示要加墨。

clip_image028

數據部分:同樣以C版為例,實際量測濃度1.28, 色差3.73, 程式預測濃度加到1.38時 色差可降到2.65,所以 C 版要再加墨0.1個濃度。

2. Fogra TV 觀點:

clip_image030

圖像指令:黑線以上代表TV太大,需減墨,黑線以下表示 TV 不足,需加墨,超過紅線代表超過Fogra39 規範。

clip_image032

數據指令:第一排為TVI值,數值顯示為與標準的差距(CMY50 TV 在64+-4, K50 TV 為67+-4) ,以K50例,TV比標準多了4.12,剛好超過Fogra 規範。 第二排為濃度值,我只取K用來比對G7 對 K50濃度定義(標準為0.5)。

3. G7 TV 觀點:

clip_image034

圖像指令:黑線以上代表太多,黑線以下代表太少,以圖例,減一格 C 加 一格 M 可帶回更好的灰平衡, K50 處多了 0.078濃度,需降黑墨以達到 G7規範的K50濃度。(因圖像表現關係,黑色濃度數會x10以方便與CMY同時呈現)

clip_image036

數據指令:目前灰度(df)差為1.59,亮度差(GL)為-0.2,已符合G7規範(df<3,dL<3),若要收斂灰度差及亮度差,依圖指示,減1格C及加1格M可收斂低灰度差及亮度差。另K50處濃度為0.58,比標準多了0.078(K50標準濃度為0.5),K版必須降0.078濃度以符合G7規範。

TV 觀點處(Fogra 與 G7),取其一即可,看你遵循的標準是Fogra PSO 或是 G7;我會建議G7觀點,比較接近視覺。

文中提到的ColorPort 自動化script我還在考慮如何開放,如server 端的容量、速度、頻寬、用戶數據區分,客戶端的防火牆、程式安全、程式語系等等問題還在思考中;目前還是麻煩同學自行上傳。

另外目前光譜資料接受M0格式,M2(UV cut)對灰平衡定義會有問題,對M2的使用者我有寫了堪用的修正程式,整理好後再放上來。

Tags: , , , ,

Print By Number :: G7 Gray finder tools on none-D50 light

G7 規定 50%灰在 C50M40Y40,同時有個視覺工具長這個樣子:

clip_image002

外圍方塊為 K50, 內圓為 C50M40Y40 ,視覺工具的意義在於當CMY色座的行為變異時,經由內外的視覺差異來警惕CMY的操作失衡;

既然要作為視覺工具,色差必需最小;以Fogra39來檢視這兩個數據,K50 為62,0,-1,C50MY40為58,0,-1,色差為4;以Gracol2006來檢視這兩個數據,K50 為60,-1,-2,C50MY40為57,0,-1,色差為3.3,色差還是有點大。

以Fogra39去檢視其他K色塊分布,發現K55為58,0-1;很明顯,作為視覺工具,K55、C50MY40會是更好的組合:

clip_image004

這個視覺工具在D50標準光源下運作沒有問題,

我現在的問題是:

當我把它用在彩色雷射而且沒有標準光源的環境時,會怎麼樣?

彩雷會有幾個狀況:

1. (低階)彩色雷射是非常不穩定的

2.彩雷的色彩輸出是經由icc profile 轉換過,CMYK 的版調結構會被重新組合過的,所以版調的操作沒有那麼直接,但那個趨勢還是在的。

3.工作環境通常沒有標準光源,同色異譜的問題會被呈現出來。

基於至少以上三種狀況,這個視覺工具用在彩雷上會有一些問題。

於是有以下的工作邏輯(工具)的發展:

在G7工具裏,有個這樣的組合:

clip_image006

它讓你在不穩定的機器操作中,以固定的C加上變動的MY組合去尋找最佳的灰色落點。最好的灰落點不一定發生在中間的C50MY40,有可能會在如C50、M40+2、Y40-1的地方;這個工具幫我們找出正確的灰色落點,並可依此修正CMY放墨以維持設備的灰平衡。

為了方便它在Colorport 以 strip reading 操作,我把它變形如下:

clip_image008

再加上K30-K85組合,用意在經由快速的strip reading 及後續的數據判斷找出最佳的K-CMY組合;

我試著將此工具運用在穩定性不佳的彩色雷射上,希望此視覺工具的組合能幫助在彩雷生產的行進間及時判讀問題而及時加以修正。

clip_image010

取一個 FujiXerox V180 的案例,在此輸出程序中,經由上述工具取得K55-C50M36Y40為最小色差組合,我意圖將此組合放入彩雷的數位樣中做為生產穩定性的視覺判讀。

但這個組合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彩雷的生產環境並沒有D50標準光源,以上K55-C50M36Y40是在D50光源下呈現最小色差,在彩雷的日光燈生產環境下並不是最小色差;

於是下一階段的工作就是要找出日光燈光源下色差最小的K-CMY組合。

我先用ArgyllCMS spotread 指令取得現場日光燈光譜分布:

clip_image012

將上述25宮格變形導表以現場日光燈光源計算來找尋色差最小的K-CMY組合,

clip_image014

取得K55-C50M40Y44為日光燈光源下最小的色差組合,此組合才會是我們生產環境最合理的視覺判讀工具。

以上工具理論架構算是完成,實際效應持續觀察中。

Print by Number :: one side, two sides

踢到鐵板

之前做G7還沒遇到過做不下來了,第一次遇到搞了一天8個小時後決定放棄。

說來就一個理由: 2 sides。 之前只要看一邊的數據就可以了,現在開始左右兩邊數據都要過才行。

做一邊跟做兩邊的困難度究竟差多少?

可以沒有差別,也可以是天差地;關鍵在於:印機狀況。

機器狀況好,做一邊與做兩邊沒甚麼差別;機器狀況不好,它可能就做不出來!

這也是這次放棄掉的第二個理由:機器太差!

看數據:

右邊的最大灰度差2.0(<3.0),平均灰度差1.08(<1.5);還算OK的數據。

MJ_RightN

左邊相近的放墨濃度,最大灰度差3.04,平均灰度差1.66;再怎麼調整就是做不進最大灰度差<3.0,平均灰度差<1.5。

MJ_LeftN

拿幾個關鍵點來比較:

clip_image006

發現C版左右兩邊在20%網點處差了2.30,在20%這個地方差異2.30相當於這裡色彩表現差了11.50%,左右兩邊有如此大差異導致很難將兩邊的灰度值同時歸位。

比對一下另一個兩邊都可以過的案例:

clip_image008

最大差異比發生在M版20%處,比值為8.70。

粗略幾個結論:

1. 機器兩邊的差異,以G7規範數值而言,亮部對數值的影響要大於中間調及暗部。

2. 差異比在9.0以內或許做得回來,超過10.0可直接放棄,不要再浪費時間了。

最後:

#看兩邊的數據是應該的

#之前的審核單位太混了嗎?

#做一邊真的很容易,兩邊都要過的關鍵在機器,我的工具及方法沒有問題。

Tags: , ,

Print by number:: How to use my 9/10 patch tool

怎樣使用 9/10 格工具

1. 先下載導具:

clip_image002

9格指的是:CMYK100、CMYK50+灰(C50MY40) 9 格,再加紙張總共10格。

2.依量測軟體(ColorPort or i1Profiler)下載導具敘述(TDF, Target definition format)

Colorport TDF: CT9.xml

I1Profiler TDF: CT9.rwxf

3.量測軟體導入TDF

Colorport: [目標]->[目標管理器]->[匯入]->CT9.xml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6

i1Profiler: [測量參考圖表]->
clip_image008
CT9.rwxf 可直接拖入i1profiler 的 “定義圖表" 或放在"C:\ProgramData\X-Rite\i1Profiler\ColorSpaceCMYK\MeasureReferenceWorkflows"
drag_rwxf

4. 量測及儲存光譜資料:

ColorPort: [儲存資料]->[CGATS]->[光譜範圍: 380nm-730nm]->[色值: 0-0.1]->[儲存]

clip_image014
clip_image016

i1Profiler: [保存]->[i1profilerCGATS光譜]->[存檔]
clip_image018

clip_image020

5. 將存好的光譜資料往這個地方丟:

http://pbn.acsite.org/cmykDe/

clip_image022

丟上去後可看到分析資料:

clip_image024

如何看資料?

分3個部分::

1. Beer’s Law 滿版濃度落點預測,
clip_image026
clip_image028
以C版為例,實際量測濃度1.28 色差3.73, 預測濃度加到1.38時 色差可降到2.65。

2. Fogra TV 觀點:

clip_image030clip_image032
第一排為TVI值,數值顯示為與標準的差距(CMY50 TV 在64+-4, K50 TV 為67+-4) ,以K50例,TV比標準多了4.12,剛好超過Fogra 規範。 第二排為濃度值,只取K用來比對G7 對 K50濃度定義(標準為0.5)。

3. G7 TV 觀點:
clip_image034clip_image036

目前灰度(df)差為1.59,亮度差(GL)為-0.2,已符合G7規範(df<3,dL<3),若要收斂灰度差及亮度差,依圖指示,減1格C及加1格M可收斂低灰度差及亮度差。另K50處濃度為0.58,比標準多了0.08(K50標準濃度為0.5),K版必須降0.08濃度以符合G7規範。

TV 觀點處(Fogra 與 G7),取其一即可,看你遵循的標準是Fogra PSO 或是 G7;我會建議G7觀點,比較接近視覺。

這是一個簡捷及快速進入印刷標準化的工具,若能例行性落實此9格工具,比認證書更具實效。
clip_image038
真有師父喜歡用,自己做了9格的i1導尺。

Tags: , ,

Print By Number :: Density on Dynamic Spectral filter

談一下濃度。

ISO 12647:2004 發布印刷規格,只發布了色墨色彩值,並沒有提到濃度;濃度只能表示深淺濃淡,跟色彩表現還有一段距離。再者,同樣是C墨,不同廠牌在同一濃度值下,色彩不見得一樣;還有,同一支油墨,同樣濃度,在不同紙張表面上, 色彩表現也會不一樣;所以,嚴格來說,濃度值並不是一個印刷必須去維護的目標,因此,ISO 並沒有”標準濃度”這回事。 常聽印刷廠說他們有”標準濃度”,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觀念;ISO 要求的是"標準色彩",維持標準濃度並不一定能得到標準色彩;不同的印刷情況(紙張/油墨)必須以不同的”濃度”去趨近”標準色彩值”。

"色彩值"必須藉由操作”濃度”來趨近;印刷師傅在操作印刷機時,”濃度”也是他們能去改變色彩的唯一工具,因此,"濃度"的操作,依然是印刷重要的操作項目,只是操作的重點不是”標準濃度”而是動態性的去趨近”標準色彩”。

至於如何做色度值與濃度值的關聯可參考我Beer’s Law 的說明,市面上的產品中如eXact 的 BestMatch 也有類似功能,但我不確定他是否也是使用Beer’s Law。

回到濃度,早在1984就有了濃度的ISO規範:ISO 5系列,他也算是ISO 的元老級項目,可見其重要性。

期間,1995有一次修正,2009則配合ISO 3664:2009、ISO 13655:2009等在有關光學增白劑(OBA)議題時再次修正。

ICC 的 Phil Green 在 2008 有一個簡短的PPT, 題目就叫做:

Bringing one of the oldest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nto the 21st century: ISO 5 densitometry

我工具中的濃度計算是依 ISO 5:1995 的規範,固定的RGB補色濾片定義如下(Status T):

RGB 光譜峰值分別在 600nm,530nm,460nm

clip_image002

取一典型CMYK平版油墨樣本,380nm~730nm光譜分布值如下:

clip_image004

依 ISO 5:1995 補色濾片定義計算,取得Status T濃度如下:

C: 1.25、M:1.48、Y:1.0、K:1.63

基本上,這樣的使用沒有問題,問題是:特別色(Spot Color)的濃度怎麼辦?

傳統上,會使用相似油墨的補色濾片來計算,如紅色會用M的補色濾片G來計算,;那橘紅色該怎麼辦?用G還是B濾片?

幾年前看過 Xrite IntelliTraxt 有一個 Spot filter 的功能,以下圖例子,Pantone 267C 使用M->G濾片取得1.38濃度;在測得 Pantone 267C光譜峰值在470nm時,使用Spot filter濾片可取得1.65濃度。

clip_image006Pantone 267C

clip_image008

我不知道 Xrite 的 Spot filter 是如何運作;在我掌握了光譜/濃度的計算方式後, 我設想以補色濾片的觀點來處理Spot color;Xrite 會標出光譜峰值來計算濃度,那補色濾片是否就是其光譜分布的最低值呢?

調整一下我的程式,以上述CMYK樣本改用最低光譜濾片來計算濃度:

先取得CMYK最低光譜值分別在 620nm, 560nm, 430nm及 400nm

以此作為補色濾片,重新計算得出 CMYK 樣本濃度分別為:

C: 1.28,M:1.65,Y:1.3,K:2.0。 數值比之前都要高。

比較高的數值代表更好的分辨率,也可以提供更細緻的操作空間。

再取一特別色樣本:

clip_image010

光譜峰值在730nm,光譜低值在380nm

以傳統B濾片取得濃度為1.345,以光譜低值濾片取得濃度為1.699。

CMYK+特別色濃度值經由光譜低值濾片改變如下:

clip_image012

以動態的光譜低值濾片似乎帶出 Xrite Spot filter 的味道:較高的數值分辨率。

在一個光譜儀器愈來愈便宜及計算成本越來越低的技術進程,取得較高分辨率濃度值得並不困難,在現有結構下加給行程式就解決了;

但是,有必要嗎?

大廠Xrite放出這樣的功能,目前是要解決Spot Color 的濃度量測問題,但這也表示較高的數值分辨率有其需求,但是否需要整體性的使用動態補色濾片來計算包含CMYK的所有色彩濃度值?
元老級的 ISO 5會在多久的將來再次修正?
我們繼續看下去。

相關po文:

Print by Number :: Mr. Chung and Mr. Chung …on SID manipulation

Read more: 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2820#ixzz5ZQtSKyHC

Print by Number :: about Density and TV

Read more: 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2411#ixzz5ZQtqR1pS

Print by Number :: 特別色測量-Spot filter and SCTV

Read more: 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2165#ixzz5ZQuJKYpE

#動態光譜低值補色濾片

#我好像想太多了

Tag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