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by Number :: print by number

 

以下是同一家印刷廠,同一部印刷機,同一組版,日晚兩班兩個領機印出來的成品。
就這個印件,很多方面可以談 一下。

FWSam800

…顯然沒有做印刷標準化!
…哪一張才是好的?哪一張才是對的?好的東西是不是就是等於對的東西?
…由誰來決定OK成品?業務、客戶、領機、印刷主管、印前主管、廠長、總經理.…
…為什麼同 一部機器會印出差距這麼大的成品?問題在哪裡?是機器出問題?還是領機的各自觀點問題?
…如果是機器出問題,問題在哪裡?
…如果是領機的觀點問題,為什麼容許同一個廠的兩個領機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如果廠裏的領機觀點有這麼大的差異,那該是管理出問題了?那麼誰得站出來管呢?管理的依據是什麼?

當我被諮詢到這個印件時,至少我能在印件的導表上收到我要的9個數據(CMYK100+CMYK50+Gray);數據攤開來,大致上就沒有太多爭論了。

上面樣張的數據:FWSam-9

下面樣張的數據:

FWSam78 

上面樣張的分數是-9.88(*分數系統參考後面ps.說明),下面樣張分數78.58,毫無懸念,下一張才是正確的,
至於哪一張是好的?我不做評斷,我只清楚判定,下面樣張是正確的,因為各方面數據比較接近標準規範(Fogra39/G7)。

***********************************************
印刷是要印出好看的東西還是正確的東西?
好看的東西有時候會不等於正確的東西,標準化要求的是要印出正確的東西,與印出來好不好看無關;
好不好看難有客觀定義,但正不正確可以從數據上看得清清楚楚;
再說,只要原稿好看,從標準化作業來說,印出來的東西不會不好看;
反之,好看的原稿,在不標準的作業環境下,是有可能印出來不好看,
所以,對一個實施印刷標準化的廠,印出來的東西好不好看只與原稿有關,跟印刷廠是沒有關係的。
印刷廠只要維持印機執行出來的數據品符合規範數據就可以了。

*************************************************
說一說數據:
下面樣張的CMYK SID 除了K版太重,CMY均在Fogra39 規範的5個色差內,TVI 50 均在 規範的 ± 4之內, G7 灰度差為3.29。
上面樣張的CMYK SID均在Fogra39 規範的5個色差外,TVI 50 都過重, G7 灰度差為6.09。
從各方面數據看,下方樣張均優於上方樣張。

************************************************
從數據看問題:
上方樣張放墨量比下方樣張輕,TVI卻比下方樣張重,直接推斷是印機壓力設定問題;詢問領機後,得知兩位領機對同一印件做了不同的紙張設定,顯然上方樣張的領機設定是錯誤的。

************************************************
談一下管理:
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領機的觀點問題而已,它必須是管理層面的問題:為什麼廠裏的不同領機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去操作印機?
數據攤出來,就是管理的依據;誰做的對?誰該檢討?有數據就可以說明白,講清楚。
以印刷標準化觀點,東西印得好不好,是以量測數據為準,而不是各別領機的觀點。
************************************************
 
以上,簡單9個數據,不用幾分鐘就可以迅速釐清幾個方面的問題:正確性問題、機械問題、操作問題、驗收問題、部門責任問題、管理問題…

印刷標準化或許不一定等於產出最好看的印刷品,它代表的是一種效益最大化的生產方式,不管是對製稿端、客戶端、業務端、印刷執行端;在標準化的規範下,相對能走出最順暢的流程。
說到標準化,也不一定要去拿個 Fogra PSO 或 G7之類的證書;只要在日常印件簡單的落實SID到位、TV50/G7到位,這個意義遠遠大於一年只看6張印樣(而且只看單邊)的G7證書。

===================================================================================
後續:
印前部門趕緊提出自己部門CTP品質穩定的證據:數據顯示一個星期下來,印版TV50的變動不超過0.5,安全脫身。
FW-PlateALL

再持續追蹤晚班領機的工作模式:一樣的SID不足的情況下,TV50嚴重偏高。…案情已無懸念。
FWSam800-2FWSam-25

 

 

ps. 分數系統持續修正中,目前分數規則如下:
1. 由總分120點開始扣。
2. 主色(CMYK100%)扣分為色差乘以1個權重。
3. TVI(CMY50%)扣分為網點差乘以1個權重。
4. TVI(K50%)扣分為網點差乘以2個權重。
5.灰平衡(Ga,Gb)扣分為灰度差(df)乘以6個權重。
5.灰平衡亮度(GL)扣分為亮度差(dL)乘以2個權重。

*一般來說75分以上為可接受品質。
**分數權重主要落在中間調灰平衡上,中間調顧好會比滿版色度到位重要。
***詢求各方意見,分數系統持續修正中。

Tags: , , ,

Print by Number :: a quick check on offset printing system

 

JIYI_TVI84

這一次在兩個現場用9格工具很快的確立印機與數位機的設定,同時,因印刷導表包含有TVI 84 格的數據 (CMYK 0%,5%–>95%,100%),這84格的數據可以用來更進一步檢視印刷系統(CTP+印機)的狀態。

印刷品效果的呈現是由紙張、油墨、印版及印機共同呈現;其中調子的呈現是由CTP印版與印機轉印系統一起堆積出來;我們在做印刷品檢測時只做最後效果的檢測,致於印版與印機壓力的配合可以不用在意,只要最終成果合乎規定即可;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同時取得印版與印機的TV資料,我們就可以更加清楚整個系統的狀況,在判斷問題時可以更加迅速確實。

以下為CMYK 4個版的CTP及印機 TV數據:

我們逐一檢視4個色座的狀態:
JIYI-Cp

C版的50處 CTP出46.85,比50 低一些,最終印刷結果落在66.11,符合Fogra39規範(64±4),可以看出印機本身的TVI(TV增值)為19.26,是比正常大一些(正常值落在14),將CTP往下拉到46.85使得最終印刷結果落在66.11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操作方法;不過還是建議調整印機讓50處TVI落在 14,印版則以1:1 線性輸出(50->50)。

JIYI-Mp可以看出M版50處與C版相似(46.xx),大約可以知道C版與M版的CTP使用相同曲線,唯M座的TVI要比C座小一些(16.83),最終印刷結果落在合格範圍。

JIYI-Yp
Y版的CTP接近線性(51.18),印機TVI 16.75,最終結果為67.93,剛好在規範邊緣(60~68),Y版的狀況相對是比較好的。

JIYI-Kp
K版50處CTP 出44.38,比CMY都低,但最終印刷效果落在66.39,合乎規範(67±4);由數據可以看出K座TVI來到22,是大了點;同C座狀況相同:印機TVI過多,降CTP來補償。

經由CTP與印機曲線數據,可以很快判斷印刷品質是否有問題?如果有問題,可以進一步判斷是要處理印機還是CTP?總之,數據攤出來,該怎麼處理自然一目了然。

再進一步,我們只用9格工具是否就能預測整個印刷品質?SID比較沒有問題,數據到不到位很清楚。主要是TV部分,我們只取得TV50的數據,這並不代表 TV25,TV75…也是正確的!在此我再列出一個參數:TV值分佈的Polynomial Regression 的R square 值:R2

FograTVI-JY

FograTVI-CN

我們對5%~95% 的TV值作多項性回歸 (polynomial regression),取其決定係數(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當 R2 越接近 1 時,代表 5%~95%的TV值都落在預測點上做平順的分佈,也因此我們單取50TV時,其他網點的TV不會脫離預測的平順曲線,所以,單取50TV可以代表整體印刷品質;反之,當R2 離 1 越遠,TV50的數值就無法代表整體印刷品質。

經驗上,當R2 能大於0.96 時,單點TV50的操作已足已被信任;再把它延伸到G7的單點灰平衡操作:當CMY TV 的 R2 都能大於0.96 時,只要把單點灰平衡操作到位 (調子 L 與灰度 ∆f),整體印刷品質就不會有太大問題。上圖為例,另一家印刷廠Y座R2僅0.83, 該廠單點操作的信任度就差一些。

以上 CTP 曲線、印機曲線、R2值, 只要一部i1配合其Stripe reading 能力 ,在材料到位後,經由工具程式,十分鐘內就可取得分析資料,馬上可以做出數據判斷,並不會因作業過於冗長而失去資料收集與分析的意願。

總結一下: CTP 曲線+印機曲線+R2值可以迅速判斷一個印刷系統的能力;如果R2值夠好,單點控制的操作是可以被信任的。

Tags: , , , ,

Print by Number:: from Press to Proof

最近遇到的案例:印刷廠印刷與數位樣對不上,再典型不過的案子了!只是這次處理的效率很高,我處理的部分沒用到icc,只用基本9格導表,確認印刷與數位系統的滿版色彩值到位及灰平衡到位後,很高效率的結案,重點是客戶也滿意這樣的結果。

這家印刷廠只負責印刷,出CTP版與數位樣是由另一個製版廠提供,一開始印刷廠只是要求我去製版廠做兩種數位樣紙張的icc程序;我當然可以去把這兩個icc程序做下來,而且還可以提出符合Fogra media wedge CMYK的數據,問題是這樣子印刷機就對得上嗎?

現在印刷機的狀態(就簡單的SID & TV50)印刷廠那邊的人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一再的老問題:數位樣做得再好,印機沒達到該有的狀態,數位樣一樣對不上來;再加上不具備標準光源,我估計標準Fogra樣張被打槍的機會一樣很大;不是Fogra的標準樣不好,是台灣印刷產業的標準化觀念一直沒跟上來。在一個缺乏標準化的產業環境下,我以主色色彩值加上 G7灰平衡到位的方式來操作,一種在一定基礎下的取巧;既提昇工作效率,實際效果也被廠方認可。

很快的跟廠方說明我的想法及工具示範後,印刷廠同意先跑印機導表,在我確認印機狀況後再去製版廠修數位樣。就這樣建立一個先確認Press 再修Proof 的工作模式。

clip_image002JIYIPressL

我以9格工具clip_image006很快的從印機上設定放墨濃度,由數據可以看出來灰平衡與CMY 的TV 組合還不錯,印機狀態看起來沒太大問題,但整體結構上可以看出來兩個問題:

1. 青墨(Cyan)的操作很緊,最謹慎的操作也只能到ISO寬容度的邊緣(5個色差),MYK 的操作性還好,不過K墨的色差最佳預測只到3.26,照說K應該最容易操作的,3.26是有點多。

2. 當K墨操作到濃度2.02時(最佳在1.72),K50TV仍然比標準TV少6個百分比;從這裡可以推測出製版廠K版的CTP曲線的中間調太低了;這個資訊會用來與製版廠討論CTP的曲線設定。

印機定下來後我到製版廠去了解狀況,製版廠是有一條 ISOcoated_v2 的 Queue,但印刷廠並不滿意其效果,我一樣以9格工具來對現行的 Queue 做修正,只用到曲線工具,並未用到icc程序,在設定主色的色彩值與灰平衡後,最後定下來的數據如下:

JIYI-BS

由數據可以看出來數位機的C墨一樣不好操作,勉強在及格邊緣,但主要是灰平衡操做到位後,數位樣與印機的對色效果立即得到很大的改善,至少印機廠方是滿意的。

以上這個案子以最精簡的概念(主色與灰平衡)、最精簡的工具、最精簡的程序與最精簡的時間達成印機與數位樣的對色問題。

在這個案子裡顯現出G7灰平衡的實用性與效益;讓我再重複敘述一下:主色到位,灰平衡到位,基本上印件就不會有太大問題;不管是用在生產控制上或是樣張對色上都可適用。然後再補充一下:灰平衡到位的效益要大於主色到位的效益,兩相衝突時,以灰平衡為主,就足以維持視覺效果的一致性。

灰色單點工具請參考:
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2605

PC 版本已修正,應可相容Win10,請參考:
http://pbn.acsite.org/pbnTrigger/pbnTrigger.zip

Tags: , ,

Print by number :: something about ISO 12642

對於軟打樣(Soft Proof),ISO 有一個 12642 的規範,第一次發行是2008年6月,最新版本為2015 版本。

在ISO 12642 基礎上,Fogracert 在 softproof 分為兩個部分: SoftProofing monitors跟 SoftProofing system。
Monitors 主要看兩個地方:
· Viewing Cone Characteristics (觀視角度)
在viewing cone上,以∆E00標示,當∆E00<10即列為B等級,另再加上(ΔY(TRC) < 10 %得列為A等級,Fogra 網站上可查到如 EIZO ColoeEdge CG2420,BenQ PG2401T等為A等級面板。

clip_image002

· Uniformity(平均度)
面板平均度以5×5 分佈量測,色差(∆E00)必須 < 4 。
階調穩定性[ΔY(TRC) < 10 %。

所以 Softproofing Monitors 部分只看 viewing cone 跟 uniformity;軟打樣能力則交由Softproofing System 執行。可想見System 應該會使用 Monitors 認證過的面板,再加上驅動方式、色域能力、色彩精確度、profile quality、燈箱光源、觀測環境等等項目,共同組合成一個Softproofing 認證系統。

我手邊的軟硬體不足以讓我執行到Fogra Softproof 的模擬,只能透過iOne 配合QUBYX Pressproof中ISO 12642的功能選項,以Asus PA279Q模擬一下 ISO 12642的檢查項目:

clip_image004

首先,PA279Q並未通過 Pressproof ISO 12642 的測試,在Gamut Volume (色域)項目未能通過,其他項目則是OK;

直接看 Gamut Volume 項目:

clip_image006clip_image008

ISO 12642要求印刷色域與顯示器色域交錯要超過95%,PA279Q跟 coated_V2_eci 只交了錯94.58%,只差 0.42%,雖然沒過,但也沒差太多。

接下來逐項來看 PressProof 的12642 項目:

第一個項目看 Contrast and White Levelclip_image010

亮度方面介於80cd/m2 與 160 cd/m2均可,但建議大於 160 cd/m2,PA279Q測得 154 cd/m2。明暗比要大於100,PA279Q 明暗比為478。

第二個項目是gamma
clip_image012
面板gamma定在 2.2,差異值要低於10%,PA279Q的差異值為1.39%。

第三個項目是環境光源
clip_image014
要求是環境光亮度(cd/m2)對比於顯示器最大亮度要在0.25以下,我是在關燈情況下測量,對比是0.001;這個項目對面板本身無太大關聯,主要是環境光源的控制。

第四個項目是色彩準確度
clip_image016
我用ArgyllCMS 對PA279Q做校正, 色彩平均準確度為1.174;ISO 12642要求的最大平均色差為3。

第5個項目是profile 品質
clip_image018
Pressproof 用∆L來標示profile 品質,平均∆L不大於5,最大∆L不大於10;PA279Q的平均∆L為0.75,最大∆L為2.34。這裡可以看出來ArgyllCMS的profile 能力算是相當不錯的。

第6個項目是色域能力
clip_image020

前面已提過,PA279Q與 ISOcoated_v2的色域只交錯到94.58%,雖未達標(95%),也算過得去。

第7個項目是面板平均度,以3×3分佈分別對面板做255輸出,127輸出,64輸出三個階調的測量;在255階要求亮度差異不大於10%,在127階亮度異差不大於13%,在127階亮度異差不大於15%;PA279Q勉強通過(<10% 但大於5%)。

clip_image022clip_image024

clip_image026clip_image028

clip_image030

另要求255 階輸出的色偏差(∆uv)不大於0.005,PA279Q為0.00246。

clip_image032

第8個項目是解像度
clip_image034

ISO 12642  的最少要求為1280×1024,PA279Q為2560×1440。

第9個項目是顯示面積
clip_image036

要求顯示高度必須大於22cm,對角線大於43cm,PA279Q數據分別為33.6cm 及 68.51 。

總體來說,PA279Q雖然有些缺失(主要是在平均度上及色域交錯),但配合ArgyllCMS校正出來的色彩精確度還不錯,算是一個能夠勝任的軟打樣系統。

Tags: , , ,

Print by Number :: bvdm MediaStandard Print 2018

感謝學弟及網友同時間提供bvdm MediaStandard Print 2018 版本
之前整理過一次2016年版本,請參考: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2268

bvdm2018

同樣都是78頁的篇幅,這裡整理一下新增部分:
What is new in the 2018 edition。

WhatsNew2018
WhatsNew2018-2

1. 提出eciCMYK(Fogra53):對於一些色域能力大於平印(Fogra39/51)的設備提出eciCMYK色彩交換空間,基本上應該是數位噴墨,彩色雷射並不具備Fogra53色域能力。請注意此空間用在從你的最大原稿空間轉進來(RGB or Lab),而不是從Fogra39/51轉進來。
Fogra54CP392
Fogra54CP39
eciCMYK1

2. SCTV:特別色版調(Spot Color Tone Value),對於特別色版調有一套 ISO 20654的算法,請參考:
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2165

3. 特別色資料交換格式:CxF/X-4,基礎格式就是以XML標示光譜資料(CxF3);再加入紙張及階調的光譜值執行成CxF/X-4,此格式協助特別色印刷在滿版(SID)及階調(Tint)都能有更好的預測。
CFx3

CFx4

4. 提出PSO SC-B (Fogra54):Super Calendered, 輪轉(Web)雜誌紙規格,50網點處TV增值為19
Fogra54CP39543

Fogra54CP39542

5. 新的凹版出版品profile:New ECI-PSR profile: PSR-LWC-PLUS-V2_M1.icc、PSR-LWC-STD-V2_M1.icc、PSR-SC-Plus-V2_M1.icc、PSR-SC-STD-V2_M1.icc
Fogra39vPSR

6.新增PDF/X 可變印文規則:遵循ISO 16612-2 PDF/VT、ISO 16613-1 PDF/VCR-1

7. 新增Fogra  MultiColor  media wedge 3.0 CMYK5c/6c/7c/8c
FograMultiColor

8. 註明量測規定:
摘錄襯白規定:
  光澤度<40,不能含有增白劑,飽和度<3.0(建議<2.4),L*值介於 91.2到96.4之間。
       Whitebacking

以上,有不同解讀,歡迎提出。

Tags: , , , , , ,

Print by Number :: Softproof–Asus PA279Q to Fogra39

最近換了一部顯示器,號稱涵蓋AdobeRGB 99百分比範圍, 隨著機器還附了兩張測試報告
P_asu800-2.jpg

P_asu800.jpg

第一張的意思是面版平均色差小於2(AdobeRGB and sRGB),灰階階調色溫在50(of 255) 以上能維持在65ooK,灰階階調的平順度及gamma值落在2.2。
第二張的意思是面板亮度的均勻分布落差在97與102百分比之間,色彩均勻度差別在兩個色差之內。

我不清楚Asus用什麼程序來完成這份報告,最多只知道他們用了Minolta CA310 及 CA2000S

ca_310_top.jpgCA2000.jpg

我手邊的工具有: iOne, i1Profiler, ArgyllCMS;我就以這些工具在以軟打樣(to Fogra39)為目的的觀點上也來做一次報告。
第一個是色彩準確度:
我以ArgyllCMS 來校正面版並取得icc profile,在這樣的設定下取得Fogra media wedge CMYK V2 (46個樣本)的數據,數據顯示總平均為0.81個色色差,最大為2個色差,系統得分為162.77。以這樣數據表現,做為Fogra39 軟打樣面板應該是足夠勝任了。

MediaV2

P_2place1pg.jpg

pa279agData_thumb.png

pa279aghex_thumb.png

 

再來看不同區域的均勻度;我在面板的左上區域再取一次數據:

P_2place2.jpg

MediaV2CC_thumb.png

比對兩邊數據,平均色差0.42,最大色差1.32。

由以上數據表現,Asus PA279Q 這塊面板作為Fogra39軟打樣面版應該是OK的。

========================================================================
i1Profiler 有一個3×3 九宮格測量面板均勻度的工具,我把它拿來比對Asus的均勻度報告,狀況如下:
Asus報告: 均勻度97~102

ASUS-Uni1.jpg

ASUS-Uni2.jpg

 

i1Profiler 3×3 報告:
可以看到面板均勻度差距可以從左上的112 cd/m2 到中間的 122 cd/m2,以120為基準的話均勻度為 93~101,與宣稱的97~102並不相符。

PA279Quni-33.png

我把i1Profiler 3×3工具用在另一片同樣為AdobeRGB 99的BenQPG2401面板上,數據如下

BenQPG2401Uni.png

面板均勻度差距可以從100 cd/m2 到 104 cd/m2,以100為基準的話均勻度為 100~104。
由此數據可以比較出BenQ PG2401在均勻度上要勝過Asus PA279Q,不過查一下售價,BenQ PG2401要高過Asus PA279Q NT15000左右,這NT15000的差距來取得更均勻的面板是不是值得,我把資訊揭露出來,消費者自行參考。
另我一次在與緯創有關面板色彩的諮詢中,得知要校正一片均勻的面版要多跑1.5小時的韌體修正;廠商1.5小時的時間壓力相對於多出NT15000的售價,這是另一個有趣的市場與行銷的題目。
===============================================================================================

在印刷標準化的工作流程中, AobeRGB 的面板已足以勝任印刷軟打樣的用途,噴墨早已有含蓋Fogra39的能力,印機上Beer’s Law 工具結合CTP曲線對於達到Fogra39也不是難事;工具皆已齊備;在印刷標準化的進程中,目前缺的是想法與觀念的傳播…不管是印刷的消費者或是印刷的生產者。

Tags: , , , , , , , , , , ,

Print By Number:: G7 Single Point Control

甚麼叫做G7 單點控制?

#印刷操作不用是精密科學
#印刷操作是一種可以經由數據趨近標準規格的機械(物理)操作。

這是2006 六月,第五版 G7 How to Guide 當中的一頁;我大慨從2003年第一次接觸到 G7文件,最吸引我的就是這個圖表。

g7howto2006

這個圖表代表甚麼意思?
在G7工作邏輯中,C50M40Y40這個色塊是影像輸出的中心,只要這個色塊對了,整體影像輸出不會有太大問題。
這個色塊的輸出規範也很直接:
1. a* b*  為紙白 a* b* 的一半。
2. L* 在 57.5 ~ 58.5 之間(我的程式目前定在 58.5)。

跟據這個原則,我們在車間生產的時候,只要取得這個色塊的Lab值,再根據圖表,對比目標Lab的正負差,可以得到(3×9=)27種印機控制的方向,跟據此工作建議,得以將此灰色色塊的輸出趨近標準值,

舉個例子:當紙白為95, 1 -3, 灰平衡目標落在 (58.5), 0.5, -1.5。假設印機操作時,灰平色塊取得L=56, a=-2, b=1;比對標準,L 為-2.5,a –2.5, b +2.5, 比照圖表,印機須將C減2格,M減2格,Y減1格,如此操作,印機就能印出標準灰色,以此達成印機單點控制的目的。
g7howto
在G7原則下,我們可以以簡馭繁、四兩撥千金的手法,來控制印機的放墨,這是讓我最感興趣的地方。

但現實卻很難達成,原因一:印機師傅少有Lab的觀念。二:即使有Lab觀念,要在短時間內判定27種狀態還是有難度。
因此,G7這個令人振奮的特點並沒有在現實實現,這個圖表也漸漸的從原本21頁的位置掉到現在版本的58頁的位置。

g7howto1009

我在2009年做了台灣唯一一次的Fogra PSO,PSO 以 TVI (網點擴張) 的觀點來規範印刷的版調,再以CMY spread (TVI 差值)不超過5來約束灰平衡;網點擴張的觀念相對於G7的Lab灰度值,對於印機師傅是更容易被接受的,也因此2009年後,我一直是以PSO的方法來帶印刷廠,基本上也沒甚麼問題;
一直到 2015~2016, 我密集的做了不下10家的G7,在製作工具的同時,把所謂單點控制的27種狀態判斷工具寫了出來,在實際操作上,確實可行; 我甚至用在數位打樣上面;只要單點控制,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影像帶到合理的範圍,比起重新線性或是重新做icc profile,效益高上太多。
GrayTool

在此,將單點控制工具釋放出來,在釋放工具的同時,也試圖引導台灣的印刷產業開始接觸M1及Fogra51的規則。
ISO 在2013發布了12647-2的改版,Fogra 也隨後發布的Fogra51 資料集, 其中主色(CMYK)及TVI有些微調整,但其實差異並不大;重要的有兩個操作觀念跟Fogra39 不同;一個是M1的測量,另一個是依紙白修正輸出色彩值(SCCA substrate corrected colorimetric  aim)。
因要取得M1資料,量測工具必須是 i1Pro2(舊版 i1Pro 無M1功能),量測軟體要配合i1Profiler(Colorport 無 M1能力)。

目前單點控制工具自動辨別以下9個來源:紙張、C100、M100、Y100、K100、C50、M50、Y50、(K50||C50M40Y40)

CT9

工作程序的基本概念是:將量測資料儲存在某個檔案夾裏,監看程式會從該檔案夾取出M1數據,將之送到雲端,然後啟動瀏覽器來觀看結果。

第一筆資料必須是紙白,有紙白資料才能提供後續灰平衡落點、滿版色彩值Beer’s Law預測落點、紙張修正(SCCA)及TV的計算。
數據比對的目標值為Fogra51。

 

================================================================================

先交代一下檔案夾監看程式的設定:

For Mac:
Mac OSX 內建<檔案夾動作設定>功能,對著你要監看的檔案夾點選滑鼠右鍵可看到此功能:
FolderAction
點選檔案夾動作設定後,按<+>選擇附加功能。

FolderAct2

FolderAct3FolderAct4

檔案夾監看 script  放在此位置:  系統碟->資源庫->Scripts->Folder Action Scripts
監看Script 下載點:

FolderActPlace

For PC

程式下載點: http://pbn.acsite.org/pbnTrigger/pbnTrigger.zip
解壓縮後將程式(pbnTrigger.exe)放在你要存數據的檔案夾。

執行<pbnTrigger.exe >並啟動監看,

TriggerKey4
若沒動作可試著用滑鼠右鍵點選<pbnTrigger.exe >,並點選<以管理員身分執行>TriggerKey3

監看期間可按<Ctrl-`>停止監看,
TriggerKey2
或於工作列以滑鼠右鍵點選程式小圖像並左鍵點選<Exit>結束程式。

TriggerKey5

執行中若遇到防火牆警告請允許存取。

FireWall

=========================================================================================

接下來交代一下 i1Profiler 的動作:

於主程式點選<量測參考圖表>

ipChartFunction

單格導表格式下載點:http://pbn.acsite.org/pbnTrigger/OnePatch.zip
將格式敘述檔(OnePatch.rmxf)放在下列位置:
Mac: " 系統碟>資源庫>Application Support>X-Rite>i1Profiler>ColorSpaceCMYK>MeasureReferenceWorkflows"ipAct2

PC: "C:\ProgramData\X-Rite\i1Profiler\ColorSpaceCMYK\MeasureReferenceMeasurements"

或是在定義圖表時直接載入格式檔

ipChartFunction2
載入格式為.rmxf
ipChartFunction3
量測時選擇<專色>模式,量測完畢點選<保存>

ipChartFunction5
將存放位置導引到監看位置,存檔類型選擇<i1ProfilerCGATS光譜(*.txt)>。

ipChartFunction4

存檔後,監看程式就會從該檔案夾取出M1數據,將之送到雲端,然後啟動瀏覽器來觀看結果。

result1

result2result3
result4

Tags: , , , , ,

Print by Number:: Graphic Arts terms 名詞解釋

最近被徵詢一些名詞解釋,真要寫,每一個詞彙都是一套學問,而且不同產業對同 一個詞彙也會有不同的 觀點;裡就,以影像複製工作的觀點提一些我自己的講法。

Device profile[設備描述檔]
設備空間 (RGB or CMYK)與CIE空間 (L*a*b*) 之間相互對應關係的描述;經此關係描述檔,設備空間得以與 CIE 空間進行溝通。

Device-dependent[依賴設備]
我們使用的色彩設備不外乎 RGB 系統 (光學相關 )或是 CMYK 系統 ( 色料相關);這些依賴在設備才能表現出來的色彩稱之為 Device dependent color 。經由 device profile,此 device color 得以跟 CIE 空間 (device-independent color) 進行色彩溝通。

Device-independent[非依賴設備]
相對於 Device-dependent 色彩,CIE 標色系統跟顯色設備沒有任何關係;它就是一個獨立的、無需依賴在顯色設備的標色系統。設備間的色彩溝通必須經由此獨立空間的轉介才得以在設備的兩端達成對色的目的。

Digital proofing[數位打樣]
以數位方式 (通常是噴墨或是雷射) 生產出來的樣張,用來模擬正式量產品的顏色,也當成正式量產時的依據。 數位方式也會被用來做少量的生產,則稱之為數位生產 (digital production) 。以打樣為目的跟以生產為目的所遵循的ISO 規範是不相同的(ISO 12647-7 vs. 12647-8)。

Dot gain[網點擴大]
於平版印刷,印版上的網點經由橡皮布擠壓,轉印到紙張時,網點面積會比印版上的網點還大,其增加值即網點擴大值。現在比較新的文件多以 TVI (tone value increments, 版調增值) 的說法來取帶網點擴大這個詞彙,TVI 的說法可以含蓋更多的生產方式,不會僅限制於平版印刷。

Embedded  profile[嵌入描述檔]
現今圖檔格式(jpeg, tiff, pdf…)得以內嵌一 device profile,用以交代此圖檔的原始色彩空間(如某某RGB space 或 CMYK space)。圖檔接收端得以經由此embedded profile 正確的得知發送端的色彩意圖。

Gamma[伽瑪值]
人眼對於影像在調子上的感受相對於物理數值並非呈線性反應,因此,以物理數值做為依據的顯色設備在調子上的顯示必須做一個非線性的補償,以現今電腦顯示平台(Windows & Mac OSX)均將此補償係數設在2.2,即 Gamma 2.2。所謂2.2的意思也就是影像中間數值(50%或255的一半:127)的亮度輸出是最大亮度(100% or 255)一半的 2.2次方(0.5 的2.2次方,約0.21),也就是假設顯示器最大亮度為100時,中間調(255/2=127)的亮度輸出是21,而非100 的一半:50。
NTSC 電視系統的內定gamma 值為 2.5,早期Mac OS (9.0 或更早)的gamma 內定值為1.8。gamma22

Gamut[色域]
每一種顯色設備都有其色彩表現極限(最黑,最白,最飽和),此極限即為其色域能力。大的色域能力可以作為小色域裝置的打樣設備,如噴墨可以做為印刷機的打樣,反之則不可行。色域能力不同的設備之間的色彩溝通依ICC規則有四種對應規則,分別是 perceptual (感知), absolute colorimetric (絕對色度), relative colorimetric (相對色度), 與 saturate (飽和度)。有些輸出軟體也會自行定義不同的對應規則,如: absolute perceptual, relative colorimetric with black point compensate…

Gray-balance[灰平衡]
灰色在印刷生產中可由某種比例的C M Y網點比例組合而成,在印刷油墨中要達到灰平衡,通常 C 會比 MY 多一些,以中間50%為例,CMY組合為 50,40,40;其色彩值的a* 與 b* 值要趨進 0, 0。以 Idealliance G7 的印刷規範,a* b* 則跟著紙白偏移,不一定是0,0。在印機控制時,CMY的網點擴大也不一定相等,而是以趨近 G7 灰平衡規則為主要目的。

ICC(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
色彩管理的發展初期,各大影像處理的單位如 Apple,Adobe,Agfa, Kodak, Microsoft … 等單位各自撰寫圖檔間色彩轉換格式,導致各平台上相互溝通困難;直至 1993年各大家為統一profile 的撰寫格式,於是成立了 ICC 組織來統一 profile 的寫法,並由該組織來持續發展及推廣 ICC 的工作方法。

Illuminant[照明體]
CIE 國際照明協會對照明體提出的分類及規範。
A光源用來代表鎢絲燈燈源,色溫大致落在2856K。B 及 C 光源來自於 A 光源的修飾,借由液態濾鏡 (liquid filter) 的修飾,B光源色溫大致落在4874K,C光源大致落在 6774K;但因鎢絲燈源先天上在短波長及紫外光波長分佈不足,難以模擬出自然光的各種不同狀態,也漸漸的被D光源取代。D光源是為模擬自然光源而建構的模型,它並不容易被製造,但在數學處理上比較容易模擬自然光源的各種不同狀態而更能被產業使用,如印刷業採用D50標準(接近5000K),電視及攝影採用D65標準(接近6500K)等。E光源代表等能量分佈(equal energy radiator) ,通常只作為理論值參考,並無產業上的應用。另有 F 光源來代表日光燈 (Fluorescent) 特性及 L 光源代表 LED 光源特性。

CIE_illuminants_D_and_blackbody_small
D光源光譜模型

IT8[印刷工業標準導表]
IT8 源於1994 CGATS (Committee for Graphics Arts Technologies Standard) 的一個委員會議,其中定義了色彩導表的格式標準,用於設備的色彩樣本取樣及計算 ICC profile之用。目前常用的IT8 格式有 IT8.7/3: 928格 CMYK 色樣、 IT8.7/4: 1617格 CMYK 色樣、IT8.7/2:Scanner RGB 取樣格式。

Kelvins[色溫度]
絕對溫度單位,絕對0度約攝氏 -273 度。在照明體 ( 光源 ) 的應用上,當一絕對黑體隨著溫度上昇至1000K時, 黑體幅射出來的光線約如燭光的光譜分佈,上昇到2800K時約如鎢絲燈的光譜分佈,加溫到5000K時約為晴天正中午(noon-sky daylight)日光光譜分佈,未校正的顯示器約等於黑體在7000K時的光譜分佈。
image
LAB[LAB數值]
CIE L*a*b* 來自於 1931 CIE xyY, 主要是為了處理 CIE xyY色空間的數學距離與人類色感距離不一致的問題。 Lab 空間的形成,可以很容易計算出色彩的明度 (Lightness=L*), 色相 (hue=arctan a*/b*), 與彩度 (chromaticity=square root (a*平方+b*平方))。
LabConvert

Linear[線性]
在影像輸出處理上,線性指的是原頻道資訊與下一階段調性的關係;如假設原C色版頻道50%的資料在CTP出版時仍維持50%,如此 1:1的調性複製則為完全線性;線性不一定要是直線,也可能是曲線,端看運用上的目的;如平印機的TVI即為一曲線。在操作上,追求線性數據上的平順直接表現在視覺效果上的平順,是影像複製控制程序中重要的一環。

Lookup table[對照表]
在色彩複製的工作中,LUT 可以是兩個設備間(如顯示器與印機)做一封閉式的對照表;也可以是個別設備與CIE空間的個別對照表。目前開放式的色彩管理主要是以設備空間與 CIELab 空間各自對應的方式為主;兩個設備間的色彩溝通必須經由各別與 CIELab 之間的兩個LUT (或相當於兩個 profile)才能達成彼此間的色彩溝通。

Output profile[輸出設備描述檔]
影像複製工作程序中,分別有輸入設備與輸出設備;如照相機掃描器等,是為輸入設備。顯示器作為影像顯示端則為輸出設備;作為影像創作端則為輸入設備;印表機及印刷機則為輸出設備。

PCS[描述檔轉接空間]
Profile connection space的縮寫;
作為兩個設備空間(RGB or CMYK)之間色彩溝通的橋樑。如RGB<->PCS<->CMYK、 CMYK1<->PCS<->CMYK2。通常是一個 CIE Lab 空間。
PCS

Pigment[顏料]
一種固態色料,研磨後加入助劑成為印刷油墨或噴墨墨水等產品;相對於染料(dye) 產品,pigment 比較不容易褪色,但粒子比染料產品大,相對用在噴墨設備較容易堵噴頭。

Primaries[原色]
混色系統設備的主要色彩元素。光學相關設備(如顯示器)的主色彩元素為 RGB,色料相關設備(如印刷機)的主色彩元素為 CMYK。

Profile[描述檔]
一個交代色彩設備特性的敘述檔案,主要就是交代設備的CMYK(or RGB) 與 CIE Lab 之間的關係。

RIP[光柵影像處理器]
Raster image processor;Raster 代表一種從左到右(或右到左),然後跳到下一行再次重複下去的動作;如噴墨頭的動作即為一 raster 的動作。
Source profile[來源描述檔]
以噴墨做為印刷打樣為例,來源空間即為印機空間,目的 (destination) 空間為噴墨印表機空間。

sRGB[標準RGB]
最早由HP 及 Microsoft 在1996 年共同推出,用以規範顯示器,印表機及 網頁上 RGB 與 CIE Lab 之間的關係。白點落在 D65,gamma 約在 2.2。

Total ink limit[總墨量限制]
紙張所能承受油墨(墨水)的最大極限。以CMYK設備理論值是400%,但因:色調堆疊問題(濃度無法再增加)、背印問題、墨水乾燥或是暈開問題,紙張有一個承受油墨(墨水)的最大極限。以ISO 12647-2第一類紙(銅版紙, Fogra39 )為例,總墨量設定在330%。

————————————————————————————————————————————————

以上,有不同講法或有要補充的詞彙,歡迎提出。

Tags: , ,

Print by Number :: about Density and TV

濃度基本公式如下

Density = log10 1/Reflectance factor

當牽涉到色彩濃度時,必須以其補色濾片來做出更高分辨率的數值,是以,C墨必須以R 濾鏡量測,M墨必須以G 濾鏡量測,Y墨必須以B 濾鏡量測。

我的工具計算來原來自光譜資料,濃度計算方法如下:

for ( $i = 380; $i <= 730; $i += 10) {
$sProduct=$values[$i]*$SpectraV[$i-34];
$sPSum=$sProduct+$sPSum;}
$sumV=array_sum($SpectraV);}

$den=-log10($sPSum/($sumV));

說明:
由340nm 到 730nm 波長
sProduct:該油墨波長反射率 *  該濾鏡波長反射率

sPSum : sProduct(油墨*濾鏡)積分值
sumV: 濾鏡積分值
濃度值:-log10(油墨-濾鏡機分/濾鏡積分)

濾鏡光譜曲線定義如下(Status T)

image

濃度算法有不同規定,我用的是Status T,以下為 Status A 與 Status T在 Green Filter 的差異。

image

TV 的的算法目前至少有這幾種:

Murray-Davies: (density TV)

TV1

Colorimetric TV

TV1-3

以下為一青墨(Cyan) 的 density TV 與 colorimetric TV 差異,中間調可差到2個百分比。

TV1-4

Why Colorimetric TV?
當印刷業用 reference characterization data (如 Fogra39, GRACoL 2006, JapanColor2001…) 做為印刷色的目標值,這些 reference data set 並不包含濃度值或是光譜值,因此無法導出濃度TV值,但印機操作還是有TV的需求,因此衍生出colorimetric TV 的 算法。請注意這兩種算法最大可差兩個百分比。

特別色(Spot color)的 Density and TV。 請參考:
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2165

我們一般量測CMY濃度會用其互補色濾鏡(RGB)來量測,那特別色呢?
以Pantone 267C 來說,光譜峰值在470 nm,使用 470 nm filter 可測得濃度1.65,相對於 DM(G  filter) 的1.38,spot filter 的濃度值有更好的操作分辨率。

SCTV-4
同樣的,特別色使用SCTV版調值比起Murray-Davies版調值有更好的分辨率。

以上兩個特別色的處理方法對印機操作(SID & Tint)帶來更好的分辨率,印機可以由此取得更細緻與精確的操作。

 

整理

傳統濃度濃度有多種算法: Status A.M.T,E,I…
主要是補色濾鏡的不同(wide band, narrow band…)
比較新的,如果是特別色,還有一種 Spot Filter的 算法
基於Spot filter 的概念,我再衍生出波谷濾鏡的算法  SCvfD (Spot Color valley filter Density)

波谷濾鏡示意: C ink, 補色 R filter, 波谷濾鏡 S filter
以一青墨(Cyan)樣本為例, R filter 濃度為 1.39, S filter 濃度為 2.29,有更高的辨識率。sFilter

 

 

TV 則有濃度TV 及 colorimetric TV,
特別色TV則是有一種 SCTV 算法:
我自行再衍生出基於波谷濾鏡的濃度再計算出來的 density TV,自稱 SCvfDTV(Spot Color Valley Filter Density TV)。

所以在 濃度 及 TV 有好多種算法, 我的觀點是:不論哪一種方法,只要維持住一種方法,就具備管理與控制的 意義。
我自己的工具在濃度上維持 Status T,特別色濃度則用自己的方法(波峰補償濾鏡)。
至於TV的算法,我還沒統一下來;目前印刷品TV採濃度算法,印版TV則採自行開 發的波谷濾鏡濃度TV(SCvfDTV) ;特別色TV則在SCTV 及 SCvfDTV 間搖擺;我自認為SCvfDTV 可以在任何顏色(CMYK and SPOT and Plate Solid)都能有更好的分辨率,但可以想見會與目前工作習慣不符,不過在自行控制的封閉式環境,我認為SCvfDTV能提供更好的分辨率,因而帶出更好的管理與控制的效率。

Tags: , ,

Print by Number :: Beyond Paper

我在印刷的色彩品質上已經有成熟的作法;印刷,基本上是印在紙上面;同樣是處理色彩品質,類似的觀點及工具可以運用到其他媒材嗎?
最近一個案子接觸到陶瓷釉料墨列印,看來我在印刷上的手法一樣管用。
首先,我在紙張印刷的手法歸納成三個原則:顧頭(紙張)、顧尾(100%色度值)、顧中間(版調中間值)。
顧頭: Fogra39 規範紙白為 95, 0, -2, 寬容3個色差,這個部分印機是不能控制的,只能因應色差程度來做不同目標的選擇,比如Fogra51的紙張規範就比較藍(95,2,-6 on M1),或者用SCCA來修正目標色彩的資料集。
顧尾: Fogra39 規範 C100的色彩值為 55,-37,-50;  Beer’s Law 工具可以很快搞定。
顧中間: 不管是 Fogra PSO 或是G7規範,反正要是印機做不來,CTP一定修得回來。

以上三個手法原則(7字真言),簡明扼要的將印刷品質帶入標準範圍。

那陶瓷墨呢?
顧頭:燒好的陶瓷材料表面幾乎無孔隙來承接落下來的墨水,墨水乾燥完全依賴墨水裏助劑的揮發性,導致必須降低列印速度,延滯噴頭時間來爭取墨水的乾燥空間。這裏是一個困擾,我們只能嘗試找出一個平衡點,至於色彩值落點?反正沒有ISO規範,就不理會了。
顧尾:同樣的,釉料墨列印並無ISO標準,而且釉料墨的CMY跟印刷的CMY差別很大,所以,顧尾的原則不是實現某個標準色度值,而是實現該頻道在材料乘載墨量極限下的最大飽和合度。
顧中間: 同樣沒有ISO規範,不過跟著 Fogra 39 的版調基本上也不會太大問題,由於釉料墨的CMY跟印刷的CMY差別很大,導致灰平衡不一定能照Fogra39的規則(spread under 5)。

釉料墨燒製的前後有很大的變化,首先色料發色後是更飽和的,再來版調曲線是往下收縮的,而非印刷是往上擴張的,這兩個不同的特性讓我在剛接觸時在執行上有一些誤判,不過收到數據後,很快就修正回來。

釉料墨燒製前的CMYRGB位置:
EASGU0
釉料墨燒製後的CMYRGB位置:
EASGU1

測試期間,左為燒製前版調,右為燒製後版調。
deCurveY3

燒製前影像
P_20171201_151649_vHDR_BB

燒製後影像:
P_20171201_151649_AB
基本線性處理好後已能呈現不錯的影像,可以注意一下,燒製完的色域跟Fogra39的差別還是很大,藍綠少了一大塊,紅黃倒是比Fogra 還大。我們接著導入ICC程序,也收到不錯的效果。調子的呈現更好,整個影像色彩也比較正常,比較接近原稿。(下圖因光線關係,沒能呈現正常品質)

P_20171209_223649_vHDR_Auto8

透過ICC後,有比較合理的調子跟顏色,但損失了原本更飽和的黃與紅,做到這裏,已經有不錯的品質,而且客戶的接受度也很好,這個案子算是結案了 ;我之後會嘗試加兩個動作來繼續增進影像品質,一個是加綠色頻道來擴大綠色色域,一是不透過ICC,以G7的方法來做調子,希望能以此來同時維持較大的紅與黃的飽和度及比較合理的調子。
以下紅色為線性色域,綠色為ICC後的色域。EASGU1icc

Tag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