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 operation on offset press without Curve

G7 operation on offset press without Curve

做一下廠裏G7能力維護,這次比較不一樣的是不透過Curve 軟體,不透過CTP改版,從1:1的線性版直接經從機器上調整來達成G7 規範。

Fig. 不透過Curve 軟體,不透過CTP改版,從1:1的線性版直接經從機器上調整來達成G7規範。

這次測兩部印刷機,都是用1:1線性版開始。

A機樣本#1

https://fredkuo.idv.tw/FograCT1/pbnCT25dbapi.php?f123=target.txt&f321=upload/ct25_RB0519_2025-5-19_100928.txt&target=CRPC6&rule=c9&more=1

Fig. A#1樣張,注意到K座TV到位但濃度嚴重不足。

Fig. A#1 樣張TV及灰平衡。M座TV不足。

A機#1號樣本拉出來就不會太差,C9 分數為80分,看一下滿版分數,除了K墨不夠重,CMY都有達標,RGB 也同時達標,墨的品質沒有問題。把關注點拉到中間調部分,有兩個比較明顯的問題:M墨滿版達標,但中間調不足,也導致灰平衡不夠好。K墨50%達標,但滿版太低,我們可以假定說,K座的網點擴張太大,所以領機在調好中間調的時候,滿版下墨不足;當滿版下墨到位時,K的中間調又會過多。

Fig. 印機壓力設定。

處理問題,一件一件來。先處理K座,領機將K座壓力退了0.03(30條)然後增加放墨,拉出第二個樣張:

Fig. A#2樣張,退壓加墨,試著改善K放墨與TV的關係,效果不大。

第二張樣張K的濃度從1.33增加到1.4,色差從6.9進步到5.7,濃度一樣不夠,色差也不到位。第二樣張操作M墨也加了一些,從1.26加到1.37,試著讓M座擴張再多一點,量測結果M座擴張是多了一些但依然不夠,不過灰平衡是有改善。

繼續處理K座問題,第三次樣張的處理,領機的方法倒是我以前沒碰到過的,他把K墨拿去降溫,照領機說法,說是這組K墨溫度太高,油墨變軟,導至中間調擴張太大,將油墨降溫,油墨變硬,網點擴張就會減少。依此推測,我們拉出第三次樣張:

Fig. A#3 樣張,K墨降溫,達成滿版與中間調同時到位。

看來將油墨降溫的策略奏效,K墨濃度放到1.8,色差2.6,50%的網擴才多了2.3,也就是滿版跟中間調可以同時到位,這就是我們要的效果。

處理第三次樣張時也同時加M墨濃度,試著讓M座網擴再多一些出來,濃度增加到了1.44,色差1.3,但網擴還是沒起來,倒是把B帶跑了。

接著操作第四個樣張,試著把B拉回來,從A#3 六角圖判斷,加C減M,B會拉近到標準位置,所以領機在這次操作C墨加了4%,M就減了一點。


Fig.A#3 樣張六角圖,預計降M,B會回到更好的位置。

於是C由1.28加到1.34,M由1.44減到1.39,A#4樣張B色差回到0.8,G7滿版部分算是完成。

Fig. A#4 樣張,CMYKRGB 滿版到位。

Fig. A#4TV,M座仍然不足。

檢視A#4樣張,滿版到位,灰也還可以,就M的TV差了一點些,照說這張差不多就可以進G7了,我們還是試著看有什麼方法讓M的TV也能到位,於是繼續做A#5樣張。

Fig. A#5 樣張,M座TV 改善有限。

Fig.A#5 TVI,M座TV 改善有限。

這個A#5樣張的目的是希望增加M的TV,領機用的方法是加墨、加壓,M墨濃度從1.39加到1.45,壓力加了5條,TV從-5.4 增加到-5.2,幾乎沒什麼效果,領機覺得可以再試別的方法。

第六個樣張的操作,領機對M墨加了凡利油,讓油墨變軟,好讓網點擴大可以變大(跟讓K墨變硬做相反的操作),M的TV50%從-5.2 增加到-3.7,滿版與中間調能同時進入合格範圍,算是有效的操作。但同時,B又跑走了,那就再處理吧!

Fig. A#6 樣張,改善M座TV。B還差了0.3色差。


Fig. A#6 TVI,改善M座TV,還是少了一點。

再作最後一波調整,加C減M,讓B回到位置,同時也讓灰回到位置。A#7 數據呈現如下:

Fig A#7 樣張,滿版到位,灰階到位,C9 分數爲 87.5。

Fig. A#7 樣張, M的TVI少了一點,不過灰平衡有過,以G7評分,只看灰平衡,不看TVI。

Fig. 從A#7 取 P2P第四行及第五號資料,K 及 CMY 的最大、平均亮度差∆L*、及CMY 的最大、平均灰度差∆Ch均符合Grayscale規範。

從A#7 樣張量取P2P第4、5行,取得K 及 CMY 的最大、平均亮度差∆L*、及CMY 的最大、平均灰度差∆Ch均符合Grayscale規範。A機的機上調整算是完成。

有了A機的經驗,B機處理起來就快了一些。

B機第一個數據下來:

Fig. B#1 樣張,與A機一樣的問題,K墨太軟以致K座TV到位但滿版不足。

從B機的第一個數據下來我們就注意到幾個問題:第一個是同樣的M油墨,在A機的Beer’s Law 預測的最佳色差可以到1以下,但在 B 機的預測只能到2,我們要懷疑B機的M墨座沒有洗乾淨,有可能被污染;要不然同樣的紙張、同樣的油墨,預測最佳色差應該會非常的接近。

Fig. A#1 Beer’s Law 預測的最佳色差可以到1以下

Fig. B#1 Beer’s Law 預測的最佳色差在2以上。懷疑B機的M墨座沒有洗乾淨,有可能被污染;同樣的紙張、同樣的油墨,預測最佳色差應該會非常的接近。

第二個是這兩個機器的TVI有些不同的表現,比較之下,B機的M座漲得很好,A機的M座漲不上來;現在想來,把A機M座的橡皮布換掉,也許就可以很快達到目標值,不必去做加壓、加凡利油之類的工作。再來是B機C座的TVI曲線不正常,我們很快的決定把C座的橡皮布換掉。

Fig. A 機TVI(左) vs. B 機TVI,在同樣的放墨濃度下,顯得A機M色座異常及B機C色座異常。

換完C座橡皮布後取出B機第二個樣張,從TVI曲線看出來相對正常,是一個有效的操作。

Fig. B#2 TVI 從C座TVI曲線看出來相對正常,換橡皮布是一個有效的操作。

接下來處理其他部分的問題:K墨座與A機同樣狀況,墨太軟,以致TV到位時SID濃度不足,或是SID 到位時TV會太大。打算跟A機一樣對K墨降溫處理。另外是B還未到位,根據六角圖,加M可以將B帶到更好的位置。

Fig.處理B#2 問題,K座TV50到位,但SID不足,打算降溫K 墨來應對。

Fig. 處理B#2問題,B未能到位,預計加M處理。

處理K墨座及M墨座後取處B機第三個樣張,滿版部分7個主色都有到位,再下來就是把灰色處理到位。

Fig B#3 滿版部分7個主色都有到位,再下來就是把灰色處理到位

依據CT25在B#3的工具指令,無法在機上同時做25%,50%,75%的調整,只能依據50%部分對Y座做減墨的操作,再來看看最後的結果。

Fig. CT25在B#3的灰平衡操做指令,機上無法同時做25%,50%,75%的調整,只能依據50%部分對Y座做減墨的操作。

Y座減墨後,取出B#4樣張,以CT125檢測,Grayscale 部分能夠到位。

Fig. B#4 Grayscale 到位。

有點可惜的是C色差差了0.35,G色差差了0.09,無法一舉取得G7 Targeted,不過由Beer’s Law 預測,只要降一點C,C跟B就應該可同時到位。

Fig. 由Beer’s Law 預測,只要降一點C,C跟B就應該可同時到位。

先做到這狀態,可以確定的是在1:1的線性版上面,機器就可以調整到G7灰階、版調及主色同時到位 。撇開考試時需要更嚴謹的數據,把機器維持在這個狀態已經足夠給領機最好的操作空間來應付各種印件,更容易跟上所謂的標準色樣。

從CT125工具的TVI R2指數(Tone Value index、網點擴張指數,發展中…),除了Y座為0.944,其他色座都在0.96以上,這也可以顯示出機器的狀況都還不錯。把這樣子狀態的機器交到領機手上,後面應該可以減少很多與印前、業務、客戶之間的紛爭。

Fig. CT125 工具的TVI R2指數(Tone Value index、網點擴張指數),除了Y座為0.944,其他色座都在0.96以上,這也可以顯示出機器的狀況都還不錯。

以上這些程序算是立下一個範例:我們可以在1:1線性版的狀況下把機器調整到符合G7的規格。

根據這一次在機器上作業的經驗,我期待系統人員在廠裡的工作規範為:

1.以後印前只出1:1線性版 ,要調機、調版、委外……都不成問題;印前不再有出錯版、調錯版的負擔。

2.不再有因為印刷機跟不上顏色就要求印前修色這件工作,因為機上就應該在線性版上達成規範的色彩。

3.培養領機要有數據的認知,這數據不是只有濃度,還要有色度、版調(TV)及灰平衡。

4.廠裏要去思考一下,要如何提供順手、有效率的數據(量測)設備,讓領機願意去使用、去實踐數據。

整理一下這次在機上的調整作業用了哪些操作來影響滿版與中間調的位置:

1.換橡皮布,讓網點擴張曲線變得正常。

2.油墨降溫,讓油墨變硬,可以降低中間調的網點擴張。

3.增加放墨可以增加中間調網點擴張。

4.加凡利油讓油墨變軟可以加大網點擴張。

5.增加壓力,可以增加中間調網點擴張。

後面再來追加一點,用Beer’s Law 來預測墨座顏色是否受到汙染。以同樣的油墨紙張,在不同機座應該要預測出非常相近的數值,如果數值相差太大就表示墨座有受到污染。

綜合上述方法,只要油墨及紙張的品質夠好,要在1:1的線性版上直接從機上操作達成G7或是Fogra規格應該都是沒問題的。

這一次作業中,油墨溫度變化所帶來的影響超出我的預期,這個會是廠裏作業的問題;不過廠裡領機還是有個認知,必要時放掉滿版位置,還是以中間調為主。目前能做的就是更注重環境的溫濕度控制。

在新的具備墨輥控溫的機型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處理。

重要的是,領機如果能夠及時知道機器狀況的數據,自有其應對的手法。如果沒能有數據認知,通常的情況是要求印前修版或是修圖,這種態度一方面造成印前的負擔,另一方面機器就越來越偏離健康狀態,這個以後處理起來才是更大的問題。

這次用兩個小時整理兩部機器,第一部還在摸索方法,用了比較多的時間,第二部機器半個小時就整理下來了。

之前談過的,做為一個營利單位,追求的是80分的穩定輸出,而不是每個印件細致的打磨。每天花點時間,依數據讓機器到達一個狀態,讓客戶、業務、印前、印刷之間流程得以順暢,會是整體效率最佳化的作業投資。期待這樣的觀念能在廠裏建立起來。

尚無留言

rssComments RSS   transmitTrackBack Identifier URI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add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