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 communication by Number::數位複製畫相機色彩檢驗工具
約10年前一波由文建會與國科會發起的數位典藏計畫,我那時候也有機會參與協助華岡博物館做畫作的拍攝,就色彩資訊流動的觀點,我會去關注兩個點:第一個是我拍攝進來的影像色彩跟原稿有多少差距,第二個才是印出來的影像色彩跟原稿有多少差距,畢竟要典藏是那個拍攝進來的數位檔案,而不是那時候列印出來作為驗收項目的複製品。
這一次的工具是有關第一個部份的工具:用來檢視你拍攝進來的影像色彩跟原稿有多少差距。
工作邏輯
拍攝的相機先經由拍攝 ColorChecker Digital SG (以下簡稱SG)或是其他導表再經由色彩管理軟體來產生一個 icc profile。理論上,相機在拍攝時感測到的RGB值經由此ICC Profile 可還原到原作的色彩值(Lab);基於此,我的工作邏輯是:取得相機感測到的RGB值,透過該相機的ICC Profile,得到其Lab值,再比對此Lab值與原作(SG)上的Lab值,即可得知該拍攝系統的色彩還原能力。
基於取樣效率,色彩樣本為ColorChecker 定義的24格樣本(紅框部分)。
工作步驟:
1. 拍攝導表,經由軟體取得相機的ICC Profile。
2. 裁切導表中ColorChecker 24格部分(紅框),解像度(寬邊)請降到1000 pixel 以下,並轉為jpeg格式以降低server負擔。(ps. 當我有很強的CPU,很大的頻寬,很多的記憶體及很快的的硬碟時,會來考慮是否提出TIFF版本!)
3. 到工作網頁(http://210.71.174.66/fred/CC24)上傳裁切下來的導表及相機Profile,即可得到類似下面的表報:
報告內容我分三個部分說明:
a. 色差值。
如圖,這裡標示出相機Lab值與SG 目標值間的色差(以dE94色差公式標示),下面有列出24格的平均色差值及最大色差值;另有一分數系統,得分越高表示系統色彩還原能力越好。目前評分方式就很單純的從100點扣掉這24 格色差的點數得來。
整個24格的色彩編號如下: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b. 色域圖。
如圖,紅色框為SG導表的色域範圍,數據來源為24格中7-18格的ab值。淺藍色框為相機樣本相對應的ab值。
c. 階調(濃度範圍)
如圖,綠色線為SG導表中19-24格的L值。灰色線為相機樣本相對應的L值。
延伸
1. 當分數不好的時候該怎麼辦!? 編輯ICC profile? 更改拍攝參數? 光源調整?…
2. 跟著原作拍攝的大多是Kodak Q13, Q14,那Q13,Q14的工具呢?
——————————————————————————————
第2個題目應該很快就會跟上;第1個題目有點大,而且不容易有明確的邏輯,只能說有機會可以討論一下;這裡可以稍微提一下,當時華岡博物館使用的Profile是比對過60個以上的Profile 才定下來的。
再延伸: 數據對了,視覺就對了嗎? ………………………………
Tags: Color management system, ColorChecker Digital SG, 色彩管理, 複製畫
尚無留言
Comments RSS
TrackBack Identifier URI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