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By Number ::Color/Tone tools for graphics system manager

Color/Tone tools for graphics system manager

我在寫工具,我在幫印機師傅寫工具,更多的是 ,我在幫系統人員寫工具。

什麽是系統人員?

這裏就顯出了產業界的一個問題;當我到廠裏處理印刷問題或上課的時候,我問説:印刷色彩品質出問題是時候,是誰來負責?

印機師傅?廠長?印前人員?品檢人員?業務?設備商?設計人員?

印刷色彩品質會出現問題,牽涉到的因數相當的多,不過大致上還是有幾個方向:印機操作不當、印機本身狀態問題、印版版調設定、設計圖稿色彩定義、業務與客戶之間的色彩訊息溝通。

所以出現問題時,印刷、印前、業務、設計(廠裡的或是客戶的),都有可能是責任歸屬。

我這邊指的誰來負責是:能夠很明確的認定責任歸屬,並且協助他們把問題解決。

而不是出問題時,沒有人去抓出確切的問題點,以至各個部門互推責任;也沒能將問題解決。

這個負起責任的人就是我所謂的"系統人員":能瞭解色彩資訊如何流動、能瞭解各種軟硬體的設定與操作會對色彩資訊傳遞做出什麼樣的影響、能提出做法來解決或修正這些問題。

系統人員必須能夠很快的取得生產過程中的各項資訊,並且根據取得的資訊,做很快的應變來維持生產品質能夠符合預期。

這裡就可以回到我所謂的系統人員工具了。

在談系統工具之前, 要再先談一下我對"工具"架構的看法。

首先我必須要有一個儀器(設備)來取得相關數據;數據的擷取對象可以是顯示器(透射)、印版(反射)、油墨(反射)、光源(透射);我們會去取得諸如濃度、色度、版調、色溫、亮度等等不同應用方式的數據。

在所謂"正規軍"的架構裏,這些數據會分別由各個部門的操作人員,操作他們不同的儀器設備以取得他們各自要的數據;比如説印前人員會用量版器去取得印版的版調數據、用色度計去取得數位樣的色差數據;印機師傅會用濃度計去取得印張上的濃度數據,或用色度計去取得色度、灰平衡數據。

在我的工具架構裡,衹要能取得光譜資訊,我就可以計算出上述濃度、色度、版調、色溫、亮度等等不同應用格式的數據。

我目前儀器的使用是設定在i1光譜儀,相對於"正規軍(eXact+icPlate、SpecrtroDens+SpectroPlate……)",我已經把儀器的成本門檻拉低到正規軍的20%(如果是同時取代Density與Plate兩種功能,那麼我的設備門檻祇有正規軍的10%);雖然在穩定度與精確度上也許沒有正規軍來的好,但我認為已經夠用;印刷產業還不至於是那麼精密的產業。

在這我還是要必須強調一下,我的重點是:衹要是光譜數據,都可以在我的工具平臺上發揮作用,不管是便宜的儀器或是貴的儀器,都是一樣的運算邏輯;雖然目前寫的是i1工具,但從來不排斥各式各樣有光譜能力的儀器進入我的工具平臺,也從來不排斥建議我的顧問廠家使用正規軍的設備以取得更好的穩定度與精確度及使用上的便利性。

或者我應該怎麼說:我努力的在尋求降低系統數據取得的門檻(軟體上的及硬體上的、建置成本上的與工作方法上的),門檻越低,越有機會將這個產業人員的思維帶往數據的方向,從客戶、設計、印前、印刷、業務、品檢……都應該儘可能具備數據的概念,作業流程才會順暢;而系統人員,他則必須知道這裡面所有所有的數據。

我目前做出來的系統人員工具有:

單點1:經由單點操作,可以取得濃度、色度、色差、版調、Beer’s Law 濃度色差預測、灰平衡操作、特別色追色、特別色版調(SCTV)。

單點3:一開始做三個單點操作:紙白、滿版與平網就可以取得版調數據,之後衹要單點操作平網部分,就可以連續取得平網版調數據。

單點3s:同上,運用在特別色及印版。

單點10(CT10):正常狀況下,我是用CT10掃描方式來取得印機操作的基礎資訊,遇到沒有CT10色條的印件時可以用10個單點操作從印件的控制條上取得的CT10的資訊。

單點14(CT14):同上,再加入RGB及CMY300。主要用途是用在G7考試時,決定滿版濃度時使用。

掃描13:G7 P2P的CMY版調分佈只有13格,這個工具是用在P2P印版掃描,以取得印版版調分佈資訊。

掃描10(CT10):CT10掃描操作,印機系統基本資訊。可以取得滿版、灰平衡操作指令;也可以隨同滿版與TV數據用來判斷印刷機狀態。

掃描11(CT11):同上,加入CMY300,用來取得G7的L*目標值。

掃描14(CT14):同掃描11再加上RGB,用在G7考試時,決定滿版濃度時使用。

掃描21(CT21): PSO的版調分佈為21格(0%,5%,10%~95%,100%),這個工具是用在PSO印版掃描,以取得印版版調分佈資訊。印機版調也可以使用。

掃描22(CT22):同上,加入2%,用來觀察最小網點是否呈現。

掃描25(CT25):CT14再加上25%與75%的平網及灰平衡,能更全面的瞭解系統狀況。同時也帶入gmi與C9的評分規則。目前可以導出photoshop .acv、efi .vcc及CGTAS 3點修正曲線,其它格式如Pitstop .eal還在測試中。用在數位樣的快速評估與修正也非常好用。

掃描2×28(CT56):G7 verifier,等同於Curve 4 的 verify 功能,再加上Beer’s Law 預測及灰平衡操作指令,能呈現比Curve 4 verify更多的資訊。

掃描4×21(CT84):PSO的版調格式,CMYK4色一起掃描,總共4×21=84格,只用在印刷機。

掃描4×22(CT88):同上,再加上2%,用來觀察最小網點是否呈現。

EM16:用16個數據快速檢查顯示器的軟打樣能力。16格組成分別是:CMYRGB100、CMYRGB70、K100、Gray、紙白、顯示器白(255,255,255作為計算基準)。

以上是目前已開發的系統人員工具組合,還有其他項目在發展中。系統人員有了以上的數據在手,可以隨時了解生產系統的狀態;印件出問題時,可以快速的判斷原因及提出改善方法。

還是一樣問這個問題,當印刷色彩品質出問題時,是誰的責任?

印機師傅?廠長?印前人員?品檢人員?業務?設備商?設計人員?

有一個比較異端的回答是這樣的:東西印出來不好看,那是客戶的責任;客戶的稿不好看,印出來的東西當然就不好看。

對於一個長期監看生產數據都能符合標準化的單位,印出來的東西不好看,真的衹能怪客戶了。

Be the first to like.
pixelstats trackingpixel

Tags: ,

無迴響

rssComments RSS   transmitTrackBack Identifier URI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addLeave a comment